上周三凌晨两点,我在便利店遇到老陈。这个曾经信誓旦旦要”用区块链改造菜市场”的前同事,正往微波炉里塞着速食便当。”项目死了?”我问。他扯开塑料包装的手突然顿了顿:”不,是进化成了更轻量级的商业模式——”说着指了指收银台旁的共享充电宝。
这大概就是当下创业圈的魔幻现实。人人都喊着要改变世界,最后却活成了自己曾经吐槽的模样。
1. 创业已死,重生的是”微创业”
现在最火的早已不是那些要颠覆BAT的宏大叙事。我观察到的现象是:真正活下来的创业者,都在偷偷做减法。有个做智能家居连续失败三次的朋友,去年转行去社区做宠物殡葬,现在月流水稳定在15万。用他的话说:”给死去的猫狗办告别仪式,比给活人装智能灯泡刚需多了。”

这让我想起投资人老徐的暴论:”现在能融资的项目只有两种——要么帮人省钱,要么帮人赚钱,帮人’改变生活方式’的PPT都死在A轮前。”话虽极端,但你去看看最近拿到天使轮的都是什么?社区团购的”最后100米”解决方案、二手奢侈品鉴定平台、甚至专门帮程序员代相亲的小程序——全是扎进细分场景的”手术刀式”创业。
2. 那些没人说破的潜规则
有个残酷的事实:现在90%的”创业孵化器”本质上是在收”焦虑税”。上周我去某知名孵化器路演,发现前排坐着清一色的”创业表演艺术家”——他们的统一特征是:永远在迭代BP,永远在打磨产品,永远差临门一脚融资。后来才明白,这些人根本不想成功,他们需要的就是保持”正在创业”这个体面的社会身份。
更吊诡的是创业圈的”口红效应”。经济越不景气,教人创业的生意越火。你知道现在最赚钱的创业项目是什么吗?是卖零成本创业课的。我认识个95后,靠教宝妈做闲鱼无货源电商,自己先实现了财务自由。
3. 幸存者的非常规操作
但真有人能杀出重围。我总结这些幸存者有三个反常识特质:
首先,他们都有”捡垃圾”的觉悟。认识个做校园洗衣房的团队,专门盯着985高校的二手交易群收毕业生的闲置洗衣机。38台机器拼出个分布式洗衣网络,成本比竞品低60%。
其次,擅长”寄生式创新”。就像那个做”星巴克气氛组”周边的小工作室——卖笔记本给在咖啡馆假装工作的人,封面印着融资计划书用户增长模型这种标题,去年卖了20万册。
最关键的,他们都深谙”50万定律”:在中国市场,任何能精准解决50万人痛点的生意都饿不死。有个团队专做”左撇子神器”,从剪刀到鼠标全系列,靠跨境电商活得相当滋润。
尾声:创业的真命题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创业成功”。上次同学聚会,那个开社区烘焙工作室的女生说:”我现在每天四点起床烤面包,但再不用在周报里编造’用户增长故事’了。”说这话时,她手上还有未愈合的烫伤疤,但眼睛亮得像是融化的黄油。
在这个言必称”估值””赛道”的时代,那些小而美的生意正在重新教会我们:商业的本质,终究是满足真实的人性需求。至于改变世界?不妨先从改变某个人的早晨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