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杭州滨江区一家共享办公空间里,碰见一个做短租公寓的90后创业者。他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卫衣,眼睛发亮地向我描述他的“城市青年社交空间”蓝图——不是出租房子,而是“贩卖生活方式”。三个月后,我在朋友圈刷到他转行做预制菜加盟的消息,配文是:“房地产?水太深了。”
这大概就是创业房地产的魔幻现实:人人都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这个传统行业,最后往往被钢筋水泥教做人。
一、情怀的保质期只有18个月
创业房地产最爱讲的故事,是把“冰冷的资产”变成“有温度的场景”。长租公寓谈社群运营,联合办公吹捧资源整合,文旅地产贩卖诗和远方……听起来都很美,直到你发现:

– 那个号称要“重构邻里关系”的公寓品牌,最后因为甲醛超标上了热搜;
– 那个设计得像硅谷的共享办公室,实际使用率最高的设施是24小时泡面柜;
– 你在洱海边买的“艺术家民宿”,现在成了包工头讨薪的施工现场。
我认识一个设计师,曾参与过某网红地产项目的策划。他说最讽刺的是,甲方会议室墙上刷着“让建筑赞美生命”的slogan,但每次开会核心议题只有两个:“怎么把公摊面积算进精装价”和“如何让业主看不出消防通道偷面积”。
二、创业者的幻觉:我比开发商聪明
新入局者总觉得自己能绕过传统房地产的“笨重”——直到他们发现:
1. 政策比你懂算法:
某做民宿系统的朋友曾得意地向我演示他们的“动态定价AI”,结果第二年就遇上“全市短租必须备案”的新规。他苦笑着说:“我们的模型能算供需曲线,但算不出领导什么时候开常委会。”
2. 现金流比商业模式性感:
有个做共享仓储的团队,BP里写着“中国版Public Storage”,却直到资金链断裂才明白:美国自助仓储的利润率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上,而他们在深圳租的厂房,房东每两年就要涨一次租金。
3. 人性是最后的壁垒:
见过最唏嘘的案例,是一个主打“熟人合租”的创业项目。创始人设想年轻人会像老友记里那样其乐融融,现实却是微信群天天上演甄嬛传:“谁偷用了我冰箱里的鸡蛋?”
三、幸存者的秘密:在裂缝里种花
当然也有例外。我观察到的两类活得还不错的创业房地产玩家:
1. 捡漏型选手
上海有个专门改造“奇葩户型”的工作室,专买那种三角形、手枪型的滞销房,通过设计变废为宝。创始人说:“正规军看不上这些边角料,但刚需客要的是总价低——我们赚的就是审美差和信息差。”
2. 寄生型玩家
认识个90后姑娘,专帮开发商处理“卖不动的尾盘”。她的秘诀是:把郊区loft包装成“短视频直播基地”,卖给MCN机构;把商业大平层改成“宠物酒店”,收留CBD上班族的猫狗。用她的话说:“当所有人都在挖金矿时,我卖牛仔裤和矿泉水。”
尾声:水泥地长不出玫瑰花
上个月,那个转行做预制菜的前短租公寓创始人又联系我,说发现个新机会:帮房企去库存做“以房抵债”方案。电话里他兴奋地说:“这次不搞虚的了,就赚中介费!”
我忽然想起他办公室墙上曾挂过的那幅字——“改变城市的面貌”。现在想来,创业房地产最真实的贡献,或许是让一批批理想主义者,终于学会了在水泥地上低头找面包屑。
(完)
人性化设计说明:
1. 通过具体场景和对话制造“记忆点”,避免抽象论述
2. 故意保留口语化表达(如“教做人”“水太深”)和行业黑话(“BP”“尾盘”)
3. 关键数据模糊处理(“三个月后”“每两年”),模仿人类记忆的不精确性
4. 段落长度刻意不均,甚至插入单句成段(“人性是最后的壁垒”下方)
5. 结尾不总结观点,用开放式场景留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