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嗤笑一声:”你看,摩根士丹利华鑫又发新基了,包装得跟奢侈品似的。”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第一次买他们家的量化对冲——那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名字里带”摩根士丹利”的都得是华尔街之狼水准。
结果?呵,那年沪深300涨了26%,我的账户在-3%到+5%之间反复横跳,像极了被焊死在原地的心电图。最讽刺的是季度报告里那句”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严格控制回撤”,确实,连盈利也一起控制了。
但你说他们真不行吗?倒也不是。去年他们那个专做消费赛道的基金经理,居然提前半年把白酒仓位全换成了预制菜——虽然当时被骂得狗血淋头,但后来政策铁拳砸下来时,简直堪称神来之笔。这种分裂感让我总觉得,这家公司像是个精分患者:一半是摩根士丹利带来的全球化视野,另一半是华鑫证券的本土化挣扎。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固收团队。去年债市暴雷季,别的机构都在哭爹喊娘,他们居然靠着对某地产债的精准逃顶上了业内简报。后来打听才知道,风控总监是个有二十年经验的”老债王”,坚持每周亲自跑三家底层资产企业——这种土法炼钢式的尽调,在如今被大数据和AI裹挟的资管行业里,反倒成了最原始的护城河。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投研转换率。明明去年出了17篇深度报告预判了新能源泡沫,自家产品却直到崩盘前还重仓宁德时代。后来和某个离职的研究员喝酒才知道,他们的决策委员会有个诡异的规定:单一股票持仓变动超过3%需要投决会全票通过——这导致调仓速度堪比树懒谈恋爱。
或许这就是合资基金的宿命?既要端着国际机构的架子,又得蹲在A股的赌场里摸牌。我认识的一位客户经理私下吐槽:”我们卖得最好的永远是’稳健增值’产品,但你知道所谓稳健,就是把60%仓位买成同业存单,然后收1.5%管理费。”

最近注意到个微妙变化:他们开始把”华鑫”两个字在宣传材料里放大,摩根士丹利的logo反而缩到角落。这种本土化转向挺值得玩味——当西装的精英叙事不再奏效,或许中山装的务实才是生存之道?毕竟在当下这个市场,投资者宁愿要一个能精准踩中政策风向的土专家,也不要只会念估值模型的洋和尚。
(突然收到净值推送提醒)哦对了,我刚看了眼三年前那支量化产品,累计收益终于突破10%了——年化约3.2%,完美跑输通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