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某家威士忌吧,偶遇一位多年不见的投行老友。三杯艾雷岛下肚,他突然拍着桌子问我:”你说现在这些号称‘精品投行’的机构,像亚商这种,到底靠不靠谱?”玻璃杯上的冷凝水像极了散户看到K线图时冒的冷汗——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
一、当”小而美”遇上中国式资本游戏

亚商官网那句”专注中型企业战略投资”的slogan,总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挂着”祖传秘方”的推拿店。不是说它没真本事,而是在中国这个资本丛林里,”中型企业”的定义比薛定谔的猫还玄乎——去年还叫”潜力股”,今年可能就变成”壳资源”。
我经手过的一个案例特别典型:某家被亚商捧为”新消费标杆”的茶饮品牌,B轮时估值吹到15亿,结果创始人拿着融资款先去买了三套豪宅。后来才明白,人家玩的根本不是茶饮,是地产套现的金融魔术。你说这该怪投资机构尽调不力?还是该夸他们深谙中国特色?
二、那些尽调报告里不会写的事
在金融圈混了十几年,我总结出个歪理:看一家投资机构成色,别光盯着他们吹嘘的明星项目,得去查两种人的朋友圈——一是他们风控总监的离职率,二是被投企业财务总监的失眠指数。
去年有家制造业老板跟我吐苦水:”亚商的人来尽调时,把我车间垃圾桶都翻了个底朝天,结果最后估值模型里,关键技术参数居然抄的是券商研报。”这就像相亲时查你三代户口本,结婚时却连你星座都没记住。现在明白为什么有些项目退出时,机构总爱说”市场环境变化”了吧?
三、警惕”投资保姆”的人设陷阱
最近亚商在推的”投后管理”概念挺唬人,号称要给企业”从战略到HR的全方位赋能”。但据我所知,他们某个组总共6个人,要同时”赋能”20多家被投企业。这工作量,除非顾问团队都是哪吒转世,否则恐怕连企业CEO的面都见不全。
倒是有位接受过”赋能”的CEO跟我说了实话:”他们派来的95后小朋友,拿着麦肯锡模板让我改组织架构,连我们车间在几楼都不知道。”这话虽然刻薄,但揭露了行业通病:当投资机构开始教企业怎么做生意时,往往离爆雷就不远了。
四、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
说到底,”亚商投资怎么样”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就像问”川菜好不好吃”——要看你是嗜辣的成都人,还是胃溃疡初愈的上海白领。
去年我牵线过某家族基金和亚商的合作,最终没谈成的原因特别有意思:基金老板说”他们太像十年前的我们了”。这话细品很有嚼头:当一家投资机构把”敢赌敢投”当核心竞争力时,要么是在孕育下一个沈南鹏,要么就是在给爆雷名单预热。
(掏出手机看了眼行情) 哎,这破股市又要开盘了。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中国做投资,有时候机构靠不靠谱,真不如问问门口保安最近哪些西装革履的人来得最勤——资金链紧张时,投资经理的拜访频率比财报实在多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