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听到“钱坤证券”这名字时,我差点笑出声——这谐音梗玩得也太直白了,“钱”和“乾坤”凑一起,就差把“快来赚钱”写在招牌上了。但作为一个在A股市场摸爬滚打十年的老韭菜,我对这类名字浮夸的机构总带着点警惕:名字越霸气,镰刀越锋利?
一、 “小而美”还是“野路子”?
钱坤证券在业内算不上头部,规模大概属于“中等偏下”——这倒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一家茶馆偶遇的私募经理老周。他当时叼着烟说:“现在的小券商啊,要么靠佣金战吸血散户,要么玩‘定制化服务’搞灰色地带。”我问他钱坤算哪种,他眯着眼笑了:“你说呢?他们那个‘科创板打新VIP通道’的广告,可是连我们同行看了都脸红。”

当然,这话可能带点同行相轻的味道。我自己试过他们的APP,界面设计得像山寨版同花顺,但有个功能挺有意思:“情绪热点雷达”——用红色大字标出“主力资金正在买入!”之类的提示。效果嘛……上个月跟风买了一只它狂推的“机构重仓股”,结果第二天就吃了跌停。后来才发现,这功能根本是拿公开龙虎榜数据包装的,延迟高得能煮碗泡面。
二、 客户经理的“话术艺术”
钱坤的销售可能是全行业最热情的。开户第三天,我就接到了李经理的电话,语气亲切得像失散多年的亲戚:“王哥啊,最近有色板块有内幕级机会!”(注意这个用词)当我反问“合规吗”,他立刻改口:“哎呀是‘深度调研成果’啦!”
最绝的是他们的“投资者教育”直播。上周那场标题叫《注册制下如何捕捉10倍股》,点进去发现主播是个穿深V衬衫的姑娘,一半时间在聊“主力操盘心理学”,另一半时间暗示刷礼物可以进“核心群”。这让我想起小区楼下那家总喊“最后三天清仓”的服装店——套路不分行业,只分深浅。
三、 一个矛盾的存在
平心而论,钱坤倒也不是全无优点。他们的佣金率确实低(万1.5,还免5元门槛),特别适合我这种高频交易的老油条。但问题在于:当你省下的佣金变成学费交在“增值服务”上,这账到底划不划算?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他们的研报封面永远印着“稳中求进”四个字,但内容里满是“黄金坑”“主升浪”这种躁动词汇。这种分裂感很像现在某些“佛系炒股”的年轻人——嘴上说着价值投资,手机里装了八个盯盘软件。
写在最后
如果你问我推不推荐钱坤证券,我的回答可能很“人类”:“看你要什么。” 想省佣金、能扛住营销轰炸的老鸟可以试试,但千万别信那些“独家策略”。至于新手?记得我第一次开户时师傅说的话:“券商就像赌场里的荷官,他越热情,你越该捂紧钱包。”
(对了,后来我发现老周自己的私募去年收益率-34%,这大概就是金融圈的黑色幽默——评价镰刀的人,自己可能正在磨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