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忽然拍着桌子说要把用了十五年的工资卡换成亿联银行。我差点被啤酒呛到——这家连物理网点都难觅踪影的银行,凭什么让一个连手机支付都要儿子帮忙操作的老派人士倒戈?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亿联纯粹是因为偶然。去年疫情期间需要紧急办理贷款,传统银行要求面签的规矩让人抓狂。某个凌晨两点,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亿联APP上传了资料,没想到二十分钟后系统竟然批了额度。那种感觉就像在空无一人的便利店买到了热乎的关东煮,莫名有种被科技温柔以待的感动。
但真正让我开始思考的,是亿联这种“去实体化”模式背后的悖论。他们用算法替代信贷员,用人脸识别取代柜面核实,表面上提升了效率,却意外地重建了一种古老的信赖关系——当你发现机器比人类更了解你的信用时,那种被数据“看见”的体验,反而产生了奇异的亲近感。
不过最近我开始察觉这种模式的裂痕。上个月帮母亲办理养老金转入,AI客服始终无法理解“退休金发放日期调整”这类非标问题。在第七次听到“抱歉我不明白您的需求”时,我突然意识到:银行服务的本质或许从来不是效率,而是那种能握着你的手说“别担心”的人性温度。亿联用技术消除了地理隔阂,却在不经意间筑起了情感隔阂。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类数字银行正在重塑我们的财富认知。传统银行里,财富是柜台后厚重的防弹玻璃,是点钞机哗啦的声响;而在亿联的界面上,财富变成跳动的数字和曲线图。这种抽象化既降低了金融门槛,又模糊了金钱的真实重量——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不是在经营银行,而是在经营一种关于财富的现代主义艺术。
有意思的是,亿联最受欢迎的竟然是面向Z世代的“虚拟储蓄罐”功能。年轻人愿意把零钱存入根本看不见的电子存钱罐,这种信任背后或许暗示着新时代的金融哲学:我们需要的不是金库的铜墙铁壁,而是一个永远不会judge你消费习惯的数字伙伴。
但当我看到他们最新推出的“元宇宙支行”宣传片时,不禁产生某种忧虑。当金融彻底虚拟化,当交易变成头像与头像的互动,银行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吗?传统网点里为老人预留的爱心窗口、为残障人士设置的专用通道,这些温暖的“低效率”设计,在追求极致流畅的数字世界里该如何安放?
或许亿联们真正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变得更像科技公司,而是如何让科技更有温度。就像老王最终还是没有换卡——他说可以接受手机银行,但至少得留一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支行,“万一哪天想找人吵个架呢?”
这句话听着好笑,却道破了金融服务的本质:我们需要的从来不只是资金的中转站,更是那个能容纳人类所有脆弱与不安的安全港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