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掮客的黄昏:当人脉不再值钱
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目睹一位FA(财务顾问)被创始人当面撕了Term Sheet。那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前一秒还在侃侃而谈自己与红杉某合伙人的高尔夫交情,后秒就被95后创业者用冰冷的数据模型怼得哑口无言——”您的渠道溢价已经超过市场均值237%,而您推荐的基金过去三年DPI是负的。”
这个场景像极了行业蜕变的隐喻。曾几何时,融资中介的核心竞争力是那张写满投资人私人号码的通讯录。我2016年入行时,前辈传授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在酒桌上”不经意”地透露某知名基金的投委会秘闻。那时候,信息差是真金白银,人脉网就是印钞机。
但如今情况正在剧变。当企名片、鲸准这类数据平台能把投资机构的偏好拆解到”单笔投资金额中位数”,当创始人自己就能通过领英精准触达基金副总裁,传统掮客的生存根基正在崩塌。有次我帮某消费项目做路演,创始人突然打断我:”不用介绍王总和李总的投资风格了,我昨晚刚看了他们最近三次被投企业的股权穿透图。”
更讽刺的是,某些FA反而成了融资路上的减速带。见过太多项目因为中介过度包装数据,在尽调阶段被投资人直接拉黑。就像给相亲对象狂修图,见面时连亲妈都认不出的尴尬——这种饮鸩止渴的套路,正在摧毁整个行业的信用基座。

不过最让我警惕的,是资本寒冬里滋生的新型”赌场中介”。他们打着”独家渠道”旗号,实际玩的是对赌协议的二道贩子生意。上周有个项目方给我看某中介拟的条款,要求预支5%融资额作为”资源锁定费”,失败却不退款。这哪里是中介,分明是戴着领带的劫匪。
或许这个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基因重组。就像我认识的某个小众FA团队,他们彻底放弃传统佣金模式,转而用自研的AI匹配系统为项目方提供融资概率预测,按效果阶梯收费。创始人告诉我,有次系统甚至预警了某知名基金的流动性危机——比市场传闻早了三周。
说到底,当信息民主化的浪潮卷来时,任何依靠垄断信息生存的行业都难逃价值重构。那些还在炫耀酒量比数据分析能力强的中介,像极了马车夫夸耀自己鞭子甩得比发动机响。毕竟在这个时代,最不值钱的就是”我认识谁”,最珍贵的永远是”我知道怎样让你被认识”。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那位被撕Term Sheet的FA微信:”晚上组了个局,有几个项目方想认识下高榕的人,过来撑个场?” 你看,某些生存方式就像浦江的潮水,退得总比我们想象得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