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变成一场大型真人秀
上个月在陆家嘴咖啡节,我端着燕麦拿铁听两个95后基金经理讨论“情绪指数对冲策略”——说实话,那瞬间我以为误入了欲望都市编剧会。现代人的理财焦虑已经魔幻到这种程度了吗?我们到底是在管理资产,还是在参加全民金融化真人秀?
三年前我把年终奖扔进某网红固收+产品时,根本没想到会目睹一场行为艺术。那个穿着鲨鱼玩偶服的理财经理在直播间喊“年化5.8%比爱情更可靠”时,我就该警觉的。结果去年七夕,该产品净值跌得比我的分手短信还惨烈——这年头,连理财产品都在搞人设营销。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谈论“资产配置”时,潜意识里却在玩动物森友会。给养老账户种摇钱树,给小孩教育金浇水和风细雨,偶尔还要跑去朋友家的理财岛上薅羊毛。某天深夜盯着基金账户绿光时我突然顿悟:所谓分散风险,本质上就是不敢把鸡蛋放进同一个虚拟篮子。
传统理财教材永远不会告诉你,真正影响收益率的可能是玄学。我认识个私募大佬每天开盘前要焚香打坐,另一个炒币00后坚持认为K线图与星座运势存在量子纠缠。当美联储加息遇上水逆期,华尔街之狼们居然集体转发杨超越——这行业早就从数学演变成行为心理学试验场了。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消费主义的新变种:昨天刷到某平台推出“赎罪型理财”,宣传语是“每笔投资都在碳补偿你的拿铁因子”。我们一边被鼓动着消费升级,一边又被PUA着为消费罪恶感买单,金融镰刀现在都升级成环保材质了是吧?
或许真正的理财该像我妈那样,把存折压在枕头底下虽然跑不赢通胀,但至少睡得安稳。当理财博主开始卖冥想课,当银行APP推送正念提醒,是不是该承认:这个时代最保值的资产,可能是屏蔽所有理财建议的勇气。
(突然收到基金公司短信:您关注的“元宇宙碳中和ETF”已跌破预警线…看,连讽刺都要抢着实时更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