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2018年那个闷热的午后,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里,一位头发花白的基金经理盯着屏幕上的K线图,突然苦笑:”我们总以为在驾驭市场,其实更多时候是在和自己的贪婪跳探戈。”他刚砍掉持有一年的某白马股——就在它开启三个月200%涨幅的前夜。
这种令人心悸的戏剧性,或许才是主动管理的真实底色。教科书总把主动投资描绘成精密的价值发现工程,但现实中它更像是在迷雾中拼图:我们握着一把残缺的碎片,却要还原整个星空。
超额收益的幻觉与真实
传统理论说战胜市场是可能的,只要你拥有信息优势或分析深度。但当我翻完十年基金年报后,发现个残酷事实:超过80%的主动基金五年期业绩跑不赢指数。这让人不禁怀疑——我们追求的alpha,究竟是真实收益还是风险暴露的伪装?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真正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往往不是那些频繁调仓的”聪明人”,而是像守候候鸟迁徙般的耐心者。某私募大佬的案例很说明问题——他的前十大重仓股五年未变,年化却跑赢沪深300整整8个百分点。秘诀?”不是在正确的时候买卖,而是在正确的公司里等待。”这种近乎固执的专注,比任何量化模型都更像是一门艺术。
择时的致命诱惑
我们总沉迷于”低买高卖”的童话。但数据冰冷显示:错过市场最佳10个交易日,十年收益率会骤降42%。去年我亲历的教训历历在目:为规避预期中的回调,将仓位降到60%,结果错失整整一轮科技股行情。这种试图预判市场心跳的行为,像极了与影子摔跤。
或许真正的主动管理不该是预测波动,而是构建能承受波动的组合。就像造船工程师不预测风暴,却让船能抗住任何风浪。这让我联想到伯克希尔的持仓——看似笨拙的集中度,实则是用企业内在价值作压舱石。
当下市场的特殊挑战
现在做主动管理,比十年前更难也更简单。难在算法交易蚕食传统优势,简单在ESG等新维度开辟战场。最近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行情就是个典型:那些跟风追概念的基金净值腰斩,而早布局电池回收技术的却逆势创新高。
有意思的是,社交媒体正在重塑主动管理生态。当某锂矿公司的抖音号粉丝数成为分析师的新参考指标时,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基本面”?这种非典型数据源,或许正是下一代alpha的藏身之处。
人性才是终极变量
最让我着迷的,是主动管理暴露的人性光谱。有位基金经理每晚必读孙子兵法,他的仓位调整总带着奇正相生的哲学;另一位则要求团队每月玩德州扑克——他说要”用真金白银训练承受不确定性的肌肉记忆”。
这种主观性既是诅咒也是祝福。当某医疗基金经理因亲历家人生病而重仓创新药时,这种带体温的决策逻辑,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或许真正的超额收益,本就源于这种血肉模糊的认知差。
尾声
站在2023年的十字路口,主动管理者更像冲浪者:不需要制造波浪,但要读懂海洋的呼吸。那些还在纠结择股还是择时的人,或许该听听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门口的标语:”我们从不预测未来,我们只计算概率。”
毕竟在这个算法横行的时代,最后区分伟大与平庸的,可能恰恰是我们最人性化的部分——那种敢于在数据说不时依然坚持的直觉,那种从失败中萃取的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明白自己永远无法真正战胜市场,只能尝试比昨天的自己更聪明一点。
正如那位基金经理最后抿了口冷掉的咖啡笑道:”真正的主动管理,是管理自己妄图主动管理一切的幻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