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郑东新区的一家咖啡馆等人。邻桌两位穿着考究的男士正热烈讨论着某个地产项目,桌上摆着的保时捷车钥匙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晃眼。”这个盘至少能翻两倍”,其中一人信誓旦旦地说。我忍不住多看了他们几眼——典型的郑州投资人形象:西装革履,谈吐自信,眉宇间透着对财富增长的笃定。
说实话,这种场景在郑州太常见了。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资本集散地之一,郑州的投资圈始终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气场。它既不像北上广那样精英云集、规则森严,又比普通二线城市更早接触到前沿的投资理念。这种中间态造就了独特的投资文化:既渴望复制一线成功模式,又带着中原特有的务实与保守。
我认识的老王就是个典型。2016年他在北龙湖买了三套房,当时每平两万八被身边人笑话人傻钱多,现在单价早已突破六万。但去年他投资某个网红餐饮品牌,三个月就亏了二百多万。”在郑州搞投资,你得明白什么时候该保守得像头老黄牛,什么时候得激进得像匹野马。”老王吐着烟圈对我说,眼神里透着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疲惫。
这种分裂感很有意思。一方面,郑州本土投资者对不动产有着近乎宗教般的信仰——毕竟过去二十年,买房确实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另一方面,新一代投资人正在尝试更冒险的游戏:从区块链到元宇宙,从预制菜到新能源,投资热点换得比郑州的天气还快。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里的风险认知。很多人愿意把身家性命押在某个”内部消息”上,却对正规的尽调流程嗤之以鼻。上周有个做私募的朋友吐槽,说郑州的LP(有限合伙人)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年底能翻倍吗”,而不是关心风控模型和退出机制。这种对快钱的渴望,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部城市在产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赌性”未必全是坏事。至少说明这里的资本还有活力,还愿意尝试新东西。比起某些死气沉沉的一线城市,郑州的投资圈更像是个充满野心的少年——会犯错,会冲动,但也蕴含着惊人的成长空间。
就在昨天,我又去了那家咖啡馆。意外的是,邻桌的谈话内容变成了碳交易和ESG投资。保时捷钥匙还在,但讨论的话题已经天差地别。这个细节让我突然意识到:或许郑州的投资圈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蜕变。
离开时我看了眼窗外,郑东新区的写字楼群在暮色中格外耀眼。不知道有多少资本游戏正在那些玻璃幕墙后上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城市的投资故事,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也更复杂。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