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母校创业孵化基地的玻璃门上看到这样一行字:”最高50万创业补贴等你拿!”——那扇门反射着刺眼的阳光,像极了某种诱人的糖果包装纸。作为曾经吃过这颗”糖”的人,我忍不住掏出钥匙,在玻璃上刻下了一个小小的问号。
(一)政策红包里的”隐形条款”
教务处的李老师总爱说:”现在的大学生创业赶上好时候了。”这话没错,从免税额度到办公场地免租,从创业培训到专利补贴,政策清单长得能当跳绳用。但很少有人告诉你,这些优惠就像游乐场的联票——想要玩遍所有项目,你得先证明自己是个”合格游客”。
我室友阿杰的教训就很典型。他开发的校园二手书交易APP明明用户量破万了,却因为”未在省级以上创业大赛获奖”这条隐藏条件,与10万元的高校创业基金失之交臂。更讽刺的是,当年获奖的那个项目,现在官网的最后更新日期还停留在领奖当天。
(二)”温室创业”的悖论
创业园王主任有句口头禅:”我们这儿死亡率比外面低30%!”但数据不会说的是,这些”幸存”项目有多少在离开孵化器后就迅速凋零。就像我们隔壁那家拿了20万补贴的”智能盆栽”团队,在享受完两年免租期后,发现自己的产品定价根本覆盖不了真实的市场租金。
有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创业扶持像极了过度保护的家长。它给你准备了防摔垫、学步车,却忘了告诉你外面的世界还有暴风雨和荆棘路。去年帮学妹改商业计划书时,我发现她连基本的成本核算都不会——因为所有模板里”场地成本”那栏永远写着”0″。
(三)被忽略的”冷启动”优势
现在说个可能挨砖的观点:那些没拿到任何补贴的创业者,反而可能更早练就生存本领。记得校门口煎饼摊的周哥吗?他当年用助学贷款买的推车,现在已经在三个校区开了分店。有次深夜买煎饼,他边摊鸡蛋边说:”你们大学生总在算能免多少税,我每天都在想怎么让顾客多掏两块钱加香肠。”
这让我想起投资人老徐的暴论:”拿补贴就像嗑瓜子,啃起来容易上瘾,但真顶饿的还是得啃硬馒头。”话糙理不糙,那些最成功的校友企业,没有一家是靠政策优惠堆出来的。
(四)给政策制定者的便签
如果让我给这些”好心肠”的优惠政策提建议,我会说:
1. 把”获奖证书”换成”用户复购率”作为考核指标
2. 在免租合同里加上”模拟市场租金”的财务模块
3. 给每个创业导师配个”泼冷水”的副手
毕竟,真正的创业教育不是教人怎么领补贴,而是教会他们在没有补贴时怎么活下去。
玻璃门上的问号后来被保洁阿姨擦掉了。但每次路过时,我总觉得它还在那里发光。政策本无错,就像糖果本身无罪——只是我们该提醒年轻的创业者们:吃完糖,记得刷牙。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