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三里屯的创业咖啡馆里,我遇到了刚毕业的小张。他兴奋地向我展示手机里刚收到的20万元创业补贴审批通过通知,眼睛里闪烁着那种我熟悉的、属于创业者的光芒。但当我问他准备怎么用时,他的表情突然变得茫然。”先租个像样的办公室?毕竟投资人来了得有面子…”这个回答让我心里一沉。
• 补贴的诱惑与迷失 •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创业扶持政策确实令人眼花缭乱。光是去年,全国就新增了156项创业扶持措施——这个数字是五年前的3倍。但奇怪的是,初创企业的平均寿命反而从3.2年缩短到了2.7年。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创业者宠坏了?
记得2016年第一次申请创业贷款时,我跑了7个部门,盖了13个章。那种”求而不得”的煎熬,现在想来反而是最好的创业第一课。如今呢?某地甚至推出”创业大礼包”:从注册到开业所有手续由政府代办,创业者只需要签字。这让我想起溺爱孩子的家长,最终培养出生活不能自立的巨婴。

• 政策套利者的狂欢 •
更吊诡的是,某些”创业政策专业户”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套利模式。他们注册空壳公司,骗取各类补贴后立即注销,换个马甲再来一轮。在某个创业园区,我亲眼见过三家不同行业的公司共用同一个办公场地——因为它们真正的业务是”吃政策”,而非创业。
某位不愿具名的风投合伙人跟我说:”现在看BP(商业计划书)时,我们会特意筛掉那些政府补贴占比超过30%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在市场验证前就失去了饥饿感。”这话虽然刻薄,但不无道理。
• 被扭曲的创业生态 •
最令人担忧的是政策对创业方向的隐性引导。某个以”数字经济”为扶持重点的城市,去年突然涌现出上百家区块链公司,结果九成在拿到补贴后半年内倒闭。这不是创业,而是政策指挥棒下的群体性投机。
我认识的老李就栽在这个坑里。他原本做传统外贸很稳健,看到跨境电商补贴政策后匆忙转型,结果因为不熟悉规则赔光了积蓄。”要是没那些诱人的补贴,我本可以活得很好。”他苦笑着对我说。
• 寻找政策与市场的黄金分割点 •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扶持”的含义。深圳某创客空间的作法很有意思:他们提供最基础的办公条件,但收取市场价80%的租金。”这是为了提醒创业者,你们终归要面对真实世界的残酷。”创始人这样解释。
日本的做法更耐人寻味——他们要求申请创业贷款者必须自筹30%资金,还要提供详细的还款计划。这种”半糖主义”反而培育出了全球最高的创业存活率。
坐在回程的出租车上,司机听说我是创业顾问,突然来了精神:”我儿子大学毕业也想创业,您说该不该劝他先去企业锻炼几年?”这个问题让我沉思良久。或许,最好的创业政策不是直接给钱给资源,而是创造让年轻人敢闯敢试又保持清醒的环境。
窗外的霓虹灯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标语映得格外明亮。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再用补贴数量来衡量政策成效,而是开始统计那些不需要补贴也能健康存活的企业数量?这个转变,可能才是中国创业生态真正的成人礼。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小张发微信说决定退回补贴,先以最小成本验证商业模式。我回复了他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表情——这大概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的创业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