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创业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两个年轻人正激情澎湃地向投资人推销他们的”颠覆性创新”——一款能自动给宠物拍照的智能项圈。投资人面带微笑地听完,然后问了一个致命问题:”这和淘宝上30块钱的宠物相机有什么区别?”现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咖啡机的声音。
这就是当下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的缩影。我们热衷于参加各种创业比赛,却很少有人思考:这些比赛到底在比什么?是真正的创新,还是包装创意的能力?
一、创新大赛的”创新悖论”
有趣的是,越是标榜”创新”的比赛,参赛项目反而越容易陷入同质化。去年我担任某地创业大赛评委时,连续看了7个共享经济项目、5个区块链应用和3个AI教育平台。这些项目都声称自己”独一无二”,但商业计划书的模板却出奇地一致。

这让我想起一个黑色幽默:现在的创业比赛就像选美大赛,大家都在用同样的化妆品,却要假装自己天生丽质。评委们心知肚明,却不得不配合演出。
二、评委们的”创新疲劳症”
和几位资深投资人聊过这个话题,他们私下都承认患上了”创新疲劳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投合伙人说:”每次看到’颠覆”重构”生态’这些词,我就想直接翻到财务预测部分。可惜,大多数项目的财务预测比它们的创新点更不靠谱。”
这不是说创新大赛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它们确实为创业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创业者为了迎合比赛标准而”创新”,评委为了完成评审任务而”发现”创新,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
三、那些真正活下来的”反比赛”项目
最讽刺的是,我见过几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业项目,创始人都没参加过什么创业大赛。比如深圳那家做工业传感器的小公司,创始人是个技术宅,连PPT都做不好。但他们解决了某个细分领域的具体问题,现在活得比很多”明星创业项目”都滋润。
这让我思考:也许创新就像爱情,当你刻意追求时往往求而不得,反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然涌现。那些整天把”创新”挂在嘴边的,可能恰恰是最不懂创新的人。
四、创业大赛应该如何”创新”?
如果让我给创业大赛提建议,我会说:少谈些”创新”,多关注”问题”。与其要求项目必须标新立异,不如看重它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与其评选天马行空的商业计划,不如奖励已经产生真实营收的项目。
毕竟,商业史上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诞生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而非刻意追求创新的比赛里。乔布斯发明iPhone时,可没参加什么”智能手机创新大赛”。
下次当你准备参加创业比赛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场比赛,你还会做这个项目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或许你才真正触摸到了创新的本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