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金跌成“鬼故事”,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盯着手机突然叹了口气:“这破基金,再跌下去真要归零了吧?”我凑过去一看,绿得跟春季的韭菜地似的。这话听着耳熟——去年三月、前年七月、大前年熔断时,酒桌上永远不缺这样的灵魂拷问。
说真的,基金会不会跌没?从数学概率看,除非遇到黑天鹅把交易所服务器都叼走了,否则偏股型基金清盘线通常设在净值0.3-0.5元。但人们真正恐惧的从来不是数字归零,而是那种眼睁睁看着财富蒸发却无能为力的失控感。就像坐在失控的过山车上,明明系着安全带,却总觉得下一个俯冲就会脱轨。
我有个做心理医生的朋友说过个现象:疫情期间某科技基回撤40%时,他的客户焦虑程度远高于被隔离在家。后来琢磨明白了——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但账户净值每半小时更新一次的折磨,堪比当代凌迟。
最讽刺的是,越是声称“长期投资”的人,越是忍不住每天偷看净值。嘴上说着价值投资,手指却很诚实地点开交易软件。这种分裂像极了减肥时半夜偷吃零食——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但情绪总比理性跑得快。
去年新能源赛道雪崩时,有个90后基民在论坛写段子:“本以为定投是和时间做朋友,没想到时间把我当提款机。”这话扎心却道破天机:我们厌恶的不是波动本身,而是波动揭穿了自以为是的认知——原来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买的资产,就像相亲时被光鲜履历骗婚,婚后才发现对方欠着网贷。
但换个角度想,市场偶尔的“鬼故事”反而是面照妖镜。2022年那波大跌时,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那些骂骂咧咧割肉离场的人,和疫情期间抢菜时 panic buying 的是同一批。恐惧从来不会消失,它只是在不同场景下切换皮肤。

真正该警惕的不是下跌,而是我们把投资异化成“合法赌场”的思维。见过太多人把基金当赛马押注,研究基金经理比研究相亲对象还仔细,却连基金持仓里前十家公司是做什么的都说不全。这种荒诞像极了中世纪农民求雨——仪式感十足,但对云层厚度一无所知。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某种“反脆弱”的觉悟。就像我那位买了十年基金的老丈人,他把每笔定投都当成强制储蓄,账户密码干脆让女儿改掉眼不见为净。去年整理保单时偶然发现,他的持仓收益居然跑赢了90%的基民——不是他有多高明,而是人性弱点被物理隔离了。
所以下次市场跳水时,或许该问的不是“会不会跌没”,而是“我当初为什么买”。这个答案,可能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更能护住你的钱袋子。毕竟能杀死投资的从来不是波动,而是我们在恐慌中对自己判断力的彻底怀疑。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