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浙江莫干山遇到一位开着保时捷来送土鸡蛋的”农民”。这个荒诞的画面,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农家乐这个看似淳朴的行业背后的真相。
一、被浪漫化的”乡土情怀”
每个城里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陶渊明。我们花大价钱住进所谓的”农家小院”,却对墙角那台崭新的空调视而不见。这种自欺欺人的消费心理,构成了农家乐最大的卖点。
我曾参与过一个民宿改造项目。老板要求我们把每根房梁都做旧处理,却在后院偷偷装了德国进口的全自动污水处理系统。”要的就是那种原生态的感觉”,他叼着电子烟这样说道。这让我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我们都在为自己搭建一个完美的田园剧场。

二、流量时代的农耕表演
现在的农家乐老板个个都是演技派。抖音上那些”偶遇”的采茶姑娘,十个有九个是专业演员。我认识一位前互联网高管,辞职去做农家乐后,硬是把自己晒黑三个色号,就为了拍照时更有”农民相”。
最讽刺的是,真正的农民根本玩不转这套。那些生意火爆的”农家乐”,老板多半是城里来的文化人。他们深谙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要粗糙,但不能真的脏;要简朴,但WiFi信号必须满格。
三、一场危险的供需游戏
农家乐正在经历严重的同质化危机。你去十个地方,九个都在卖”外婆家的味道”,八个有”古法酿造”,七个能”体验农耕”。这种流水线式的乡土体验,本质上和迪士尼乐园没什么区别。
更可怕的是生态代价。某网红民宿村的地下水位三年下降了40米,就因为要维持那些”山景泳池”。我们一边喊着回归自然,一边用消费主义的方式摧毁自然,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旅游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四、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在云南怒江,我见过一个傈僳族老人开的真正农家乐。没有网红打卡点,只有火塘边听他唱古歌的夜晚。这种笨拙的真实感,反而让人想起农家乐最初的样子。
也许未来的出路在于”去农家乐化”。与其精心包装田园幻梦,不如诚实面对城乡之间的鸿沟。让农家乐回归到”农民快乐”的本意,而不是成为又一个被资本异化的消费符号。
下次当你坐在”农家小院”里刷朋友圈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到底是在逃离城市,还是在用城市的方式殖民乡村?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任何创业计划书都来得重要。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很想念外婆家那个没有抽水马桶、但星空特别亮的院子。现在的农家乐,给得了情怀,却再也给不出那样的星空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