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银行干了二十年的老风控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卖理财产品,比的不是收益率,是谁能先把客户绕晕。”他醉眼朦胧地指着窗外霓虹闪烁的理财中心,”你看那些招牌,写的都是年化多少,但没人告诉你——你的钱到底被谁捏在手里?”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帮表姐处理的一笔烂账。她买了款号称”稳健增值”的信托产品,销售经理把风控措施说得天花乱坠,结果融资方是个空壳公司,抵押物估值注水40%。最后虽然拿回本金,但两年时间成本颗粒无收。最讽刺的是,当初合同里用最小字号标注的”不承诺刚性兑付”条款,成了资方推卸责任的最佳盾牌。
基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信任游戏?我至今记得2008年某明星基金经理的忏悔录:”当管理规模突破百亿,投资就变成了政治任务——必须重仓当时最热门的板块,哪怕知道估值已经吹泡泡。”这种规模绑架的悖论至今仍在重演:去年新能源基金扎堆爆雷前,难道真没人看出产能过剩?但谁都不敢第一个减仓,毕竟业绩排名比真理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信托最近开始抢基金的饭碗。某信托朋友私下透露,他们现在主推的”家族信托+基金组合”套餐,本质上就是把客户的钱从左口袋倒到右口袋。”收两道管理费不说,关键是让客户觉得我们在做精密资产配置——其实80%的底层资产还是那几个老白马。”他说这话时眨眼的狡黠,像极了菜市场往猪肉里注水的摊贩。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风控手段的异化。某私募大佬曾炫耀他的”动态对冲模型”,后来被拆穿不过是每天收盘后根据当日涨跌反向修改参数。现在AI选基大行其道,但有多少人想过:当所有算法都追踪同样的因子,所谓的智能分散不过是把鸡蛋换到更精致的篮子里,然后把这些篮子全部塞进同一辆卡车。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最原始的信任建构方式。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民间操盘手,他给客户的承诺书上永远手写一行小字:”若连续三个月跑输指数,自动停收管理费。”这种近乎自残的诚意,比任何AAA评级都让人安心。毕竟在金融这个世界级魔术秀场,愿意自缚双手的表演者,反而最不可能在袖子里藏牌。

夜深时我常想,或许所有理财产品的终极风控,应该是销售经理愿意把自己的年终奖也放进资金池。当利益真正绑定时,那些炫目的结构化设计、复杂的期权策略,才会褪去皇帝的新衣,露出最朴素的真相:信任从来不该是计算的结果,而是共担风险的勇气。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