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老张。他正在向第三个投资人推销他的”共享雨伞3.0″项目,桌上那杯美式咖啡已经续了三次水。当我问他为什么执着于这个被媒体称为”最愚蠢创业点子”的项目时,他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你想过吗?北京每年下雨天有80多天,但地铁口的雨伞贩子依然活得很好…”
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业者身上都带着某种”不合时宜”的特质。他们像一群固执的时光旅人,总是活在未来与现实的时差里。教科书里说的”敏锐市场嗅觉”、”强大执行力”都是后见之明,我见过更多创业者是因为看不懂当下,才创造了未来。
偏执是最隐蔽的生存策略。 2019年我采访过一个做AI作曲的团队,当时所有人都说音乐需要”人类灵魂”。他们CEO办公室墙上贴着张便签:”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说明你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三年后,他们的AI编曲服务成了短视频平台最大的音乐供应商。这种偏执不是盲目,而是一种对抗”共识暴力”的防御机制——当整个世界都在朝某个方向狂奔时,总得有人站在原地思考:”万一大家都错了呢?”
天真是最奢侈的创业资本。 有个做儿童编程的90后创业者告诉我,她最大的优势是”还没学会计算投入产出比”。这话听着可笑,但细想很残酷:成年人太擅长用可行性杀死可能性了。我观察过那些连续创业者,他们身上都有种奇特的”健忘症”——上次失败的血迹未干,又能像第一次恋爱般全情投入新项目。这种天真不是愚蠢,而是一种刻意维持的认知失调。

最耐人寻味的是创业者与时代的关系。我们总说”顺势而为”,但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往往在逆势而动。2008年金融危机时,Airbnb和Uber这种”共享经济”概念简直是天方夜谭;2014年O2O大潮中坚持做硬件的米家被嘲笑”不懂互联网思维”。创业者像冲浪者,真正的诀窍不是追逐浪头,而是预判下一个浪涌的方向。
深夜加班时,我常想起那个卖共享雨伞的老张。他的项目最终黄了,但去年突然爆火的”共享充电宝”证明了他对”即时性共享需求”的判断其实超前了五年。这或许就是创业最残酷的浪漫:你要有足够的前瞻性看到未来,又要有足够的韧性活到未来变成现在的那一天。
所以下次有人问我创业者该具备什么特质,我会说:找那些在晴天卖伞的人。他们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先知,而商业文明的进步,往往就藏在这微妙的区别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