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中概互联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叹了口气:”又跌了,中概这玩意儿真是磨人。”我瞥见他屏幕上那抹熟悉的绿色,突然想起三年前也是在这个酒吧,他兴奋地说着要All in中概互联时的样子。真是恍如隔世。

说实话,我现在听到”中概互联”这四个字就有点PTSD。不是因为它让我亏了钱——虽然确实亏了不少——而是因为这个概念已经被过度消费到失去本来面目了。就像个被过度美颜的网红,卸了妆之后谁还认得出来?

记得2020年那会儿,每个饭局上都在谈中概。出租车司机都能跟你侃半小时腾讯和阿里的估值逻辑,仿佛买了中概基金就能实现财富自由。现在想想,那种狂热里藏着某种危险的集体幻觉:我们不是在投资中国企业,而是在投资一个被过度包装的”中国故事”。

最讽刺的是什么?是中概互联基金本质上是个悖论。我们一边享受着美团外卖、刷着抖音、用着拼多多,一边却对这些公司的资本价值产生怀疑。这种割裂感让我经常困惑:我们到底是不相信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不相信别的什么?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去年某中概股暴跌那天,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基金净值大跌,但APP的日活反而创了新高。这说明什么?用户一边骂着平台,一边却离不开它。这种”口嫌体正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概互联的真实价值——骂得越狠,用得越欢。

我有个不太主流的观点:中概互联的问题从来不在基本面,而在叙事方式。我们把科技公司包装成了”印钞机神话”,却忽略了它们本质上还是服务业。当预期管理失控,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雪崩。就像给小孩喂了太多糖,突然改吃蔬菜当然要闹脾气。

中概互联基金

最近我开始用另一种方式看待我的中概持仓。每当净值下跌时,我就去点个外卖或者打辆网约车——用真金白银为这些企业创造营收。这听起来很阿Q,但至少让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等待救援,而是在参与某个生态的构建。

老王最后喝了口酒,说了句有意思的话:”中概互联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你知道他终会长大,但过程中总要折腾你几回。”或许我们应该学会用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毕竟互联网改造中国的故事,远远没到终章。

现在每次看到净值波动,我都会想起第一次用支付宝时的那种惊喜。这种连接带来的价值,真的能用单纯的数字来衡量吗?也许我们该问自己的不是”还能不能涨回来”,而是”我们是否还相信连接的价值”。

(写完看了眼账户,得,今天又跌了2%。但外卖软件弹出一条提示:您常点的奶茶店上新了。看,生活就是这么矛盾又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2/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