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那个总爱在朋友圈晒涨停板截图的老同学突然私信我:”你说海能那个实战班,两万八的学费值不值?”屏幕这头的我盯着这句话愣了三秒——这已经是今年第五个来问我类似问题的人。
一、”速成神话”背后的心理博弈
必须承认,海能的营销团队深谙人性。那些滚动播放的学员收益截图、导师西装革履站在LED屏前的形象,精准击中了散户最脆弱的两根神经:对复杂技术的畏惧,以及对”弯道超车”的渴望。去年参加他们一场线下沙龙时,我亲眼看见隔壁座位的阿姨在听到”三个月实现稳定盈利”的承诺时,握笔记录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但这里藏着个吊诡的逻辑闭环:如果真存在某种能批量复制的必胜战法,为什么市场上还有”七亏二平一赚”的铁律?某位不愿具名的私募经理曾跟我打趣:”这些课程最值钱的部分,其实是教会你怎样用专业术语解释自己的亏损。”
二、课程内容的”冰山结构”
翻看过他们的课程表后,我发现个有趣现象:70%的课时分配给了K线形态、指标组合这些”看得见的技术”,而关于仓位管理、情绪控制的模块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两节课。这就像教人游泳时,花大量时间讲解手臂动作,却只字不提如何换气。
有位参加过全程的茶庄老板跟我吐槽:”学完MACD金叉死叉后感觉自己能拳打巴菲特,结果实盘时连挂单的手都在抖。”这种割裂感让我想起健身房卖课的套路——先把复杂动作拆解得看似简单易学,等你发现效果不佳时,教练就会说:”看来需要升级私教课程了。”
三、那些招生海报不会告诉你的
在证券营业部混迹多年的老张说过句糙理:”要是上课就能发财,老师早闷声发大财去了。”这话虽然极端,但揭露了某种真相:投资能力的核心构件——比如对市场情绪的嗅觉、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更像是骑自行车般的肌肉记忆,很难通过单向传授获得。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校友群”生态。我潜伏的某个500人群里,每天最活跃的永远是两类人:晒盈利截图求夸赞的,以及追问”老师明天看好哪个板块”的。偶尔有人质疑方法失效,立刻会被群管理用”执行纪律不严格”轻松化解——这套话术完美符合心理学家所说的”归因偏差”设计。
四、或许我们该问的正确问题
与其纠结”值不值”,不如先厘清三个底层逻辑:
1. 你期待的究竟是”渔具”还是”现捞的鱼”?
2. 能否承受实盘阶段可能存在的”认知折旧”(去年有效的策略今年可能失效)
3.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知识→技能→本能”的转化?
某次行业交流会上,我遇到位海能早期的学员。他现在转型做了民宿老板,说起当年经历时笑道:”那两万八买到的最大收获,是终于认清自己不适合短线操作。”你看,这倒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认清什么不适合自己,比盲目寻找”圣杯”更值钱。
(后记:上周那位老同学最终没报班,但他把学费转成了某ETF定投。昨天发来消息:”虽然慢点,但睡得着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