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600036:当零售之王撞上中年危机
前几天路过本地的招商银行网点,发现以前总是排长队的理财窗口现在只剩下两个柜员在闲聊。玻璃门上贴着的二维码比优惠海报还多,恍惚间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这真的是当年那个靠“一卡通”打遍天下的零售之王吗?
说起来我和招行也算有点缘分。2015年股市最疯的时候,我家老太太非要我把她攒了半辈子的退休金从邮储取出来,指名道姓要存到招行买理财。“隔壁王阿姨说了,他们家的朝朝盈比别家多赚一袋面粉钱。”你看,连小区老太太们都知道用脚投票,这大概就是零售业务最接地气的护城河。
但最近我翻招行财报时,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净息差收窄到1.6%的历史低位,这个数字让我想起被电商冲击的百货商场——表面看客流量没少,实际上人均消费额早就偷偷缩水。更让我警觉的是,非息收入占比虽然冲到36.2%,但细看全是代销基金、保险这些“二道贩子”生意。说得刻薄点,招行越来越像穿着定制西装的金融中介,当年那个自己研发产品的技术流反而淡了。
有个在招行做风控的老同学去年喝酒时吐槽:“现在全行都在喊数字化转型,结果考核指标还是存款拉新。我们开发个智能投顾模型,比不上支行行长请大客户吃顿日料。”这话虽然带着情绪,却点出传统银行的悖论——科技投入是真金白银,见效却不如人情营销来得快。
最让我困惑的是招行现在的定位。要说零售吧,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追得只剩半个身位;论对公业务,建行农行握着基建项目的命脉;甚至最近火爆的财富管理赛道,中信证券这些券商系玩家反而更放得开手脚。有时候觉得招行像个优等生,每门功课都是85分,偏偏缺少95分的杀手锏。
不过话说回来,我上个月试了招行新推的“招贷”App,整个流程比微众银行的微粒贷还顺滑。这让我想起他们田惠宇时代埋下的科技基因——虽然现在掌舵的换了人,但底层的技术积淀还在。就像个曾经的运动健将,虽然发福了,肌肉记忆还没丢干净。
或许银行业本来就不该有永远的王者。招行当年靠服务差异化杀出重围,现在面临的却是更残酷的跨界竞争。当支付宝的余额宝都能秒杀大多数活期理财,当抖音都在推信贷广告,银行牌照带来的特权红利正在快速消散。
有次和我家老爷子聊起这个,他盯着手机银行界面突然冒出一句:“现在取钱不用看柜员脸色了,可也找不到人问问该买啥理财了。”这种数字化带来的疏离感,可能是所有转型中的银行都要面对的终极命题。
招行的股票我至今还留着几手,不是多么看好短期走势,更像是留个念想。毕竟这家银行见证了中国普通人金融意识的觉醒过程——从只知道存定期到主动配置资产,从排队取工资到手机银行买国债。有时候觉得,招行股价的起伏曲线,倒像极了我们这代人的理财成长史。
现在每次看到招行网点里那些对着智能柜员机手足无措的老人,我都会想:当银行不再需要实体网点,当客户经理都被AI替代,招行精心打造的“因您而变”服务理念,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个问题,恐怕比讨论净息差更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