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变成”猎手”:一场关于海能投顾的黑色幽默
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大刘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像是被抽干了力气:”兄弟,海能那帮人推荐的股票,我全仓杀进去,现在跌了30%…”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向我诉苦的朋友。挂掉电话,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那支被吹捧成”下一个茅台”、如今却像断线风筝般下跌的K线图,突然觉得这场游戏荒谬得可笑。
一、”专业投顾”的魔术棒

海能投顾的广告总是出现在最精准的时刻——当你在搜索引擎输入”被套牢怎么办”,当你在财经APP反复查看自选股,他们的”金牌分析师”就会带着救世主般的光环出现。我特意注册了他们的服务,想看看这套玩法到底有多精妙。
那位自称”王老师”的顾问,第一天就给我发了份令人眼花缭乱的战绩表:”
去年抓住5只翻倍股!”但当我要求查看具体交割单时,对方突然开始谈论”商业机密”。更讽刺的是,他们每周推荐的”金股”永远伴随着相同的说辞:”主力建仓完毕,即将启动!”——这话术精准击中了散户最脆弱的神经:害怕错过。
二、收割链上的共谋者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总在促销的茶叶店。第一天5折,第二天7折,等到原价时,最早那批顾客早已形成”这店很便宜”的认知偏差。海能的套路异曲同工:先给新客户推荐几只确实在上涨的股票(这类票往往流动性差,少量资金就能拉动),等建立信任后,再抛出那些早被大资金布局好的”接盘票”。
最吊诡的是,某些财经大V也在推波助澜。我认识的一个自媒体人酒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总在股价高点发研报吗?因为上市公司和机构都需要有人唱多好出货。”这条灰色产业链上,投顾公司、媒体、甚至部分上市公司,都在合演这场围猎游戏。
三、散户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但把所有责任推给海能们也不公平。去年有支叫”星辰科技”的妖股,明明市盈率都上千倍了,当投顾群里有人质疑时,竟被其他客户群起攻之:”不懂别bb!”这种集体狂热让我想起传销组织——受害者最终变成了帮凶。
我跟踪过某个海能客户的账户:他在老师指导下三个月亏损47%,却依然坚信”只是暂时回调”。这种扭曲的忠诚,某种程度上是散户的自我保护机制——承认被骗意味着要直面自己的愚蠢,这比亏钱更让人难以接受。
四、在赌场里寻找救世主
或许我们该问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明知股市七亏二平一赚,还有这么多人相信”老师”能带自己发财?有次在券商营业部,我听见个大爷说:”我退休金都在里面了,不靠老师靠谁?”这话听得人心里发酸。
当把血汗钱交给所谓专家时,我们买的其实不是投资建议,而是一份心理安慰。就像《华尔街之狼》里小李子卖的从来不是股票,而是暴富的幻觉。海能们深谙此道——他们的客服永远在强调”马上要涨”,却从不提醒”可能下跌”,因为希望比真相更值钱。
尾声:一盏不值得等待的灯塔
最近看到海能又在招聘”股票分析师”,任职要求写着”金融专业优先,销售经验必备”。这或许揭示了本质:他们需要的不是懂K线图的人,而是会讲故事的人。
大刘后来告诉我,他收集了聊天记录去投诉,却被告知”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挂电话前他苦笑着说:”早知道该把买菜钱放余额宝。”这话突然让我想到——或许最好的投资者教育,就是去菜市场看看:那些讨价还价的大妈,可比盯着屏幕的我们清醒多了。
(后记:就在完稿时,手机弹出推送——某投顾公司因”误导性宣传”被罚60万。我算了算,这大概相当于他们两天的手续费收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