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老同学阿强发来一串长达59秒的语音,背景音里混着键盘敲击声和红牛罐碰撞的脆响。”兄弟你看这个万隆的至尊VIP服务,9800块送量化交易系统,李老师上周推荐的票全涨停了!”
我揉着太阳穴打开他发来的链接——猩红色的弹窗在午夜格外刺眼,滚动播放着”昨日会员建仓股XXXX今日涨停”的跑马灯。这场景莫名让我想起去年在义乌小商品城见过的赌石直播,主播也是这般举着强光手电,对着块灰扑扑的石头高喊:”看见没有!这条绿线!”

证券投顾行业正在上演一场荒诞的变形记。当某音上的财经主播开始用”老铁666″的节奏讲解K线图,当投研报告被包装成”主力密码””擒龙战法”这样的玄幻标题,9800元的定价反而成了最诚实的部分——它明码标价地揭示了这场游戏的本质:证券知识正在被异化成消费主义的快消品。
我翻出抽屉里积灰的证券从业资格证。十年前我们考分析框架时要背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现在某些”大师”的课件里却充斥着”黄金坑””龙头战法”这样的黑话。更吊诡的是,当我在某知识付费平台搜索”万隆”时,跳出来的除了证券课程,竟然还有《风水炒股秘籍》和《周易预测大盘》的关联推荐。这就像走进米其林餐厅却发现主厨在拿罗盘测牛排的吉位。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这些高价服务往往强调”限时特惠”和”名额紧缺”。去年帮某平台做用户调研时,我发现他们的销售系统会故意让付款界面显示”当前排队人数37人”,实际上后台数据根本不存在容量限制。这种电商惯用的饥饿营销,套上证券咨询的专业外衣后,竟让不少985毕业的白领精英也着了道。
知识付费和焦虑变现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道德滤网。我认识某私募的年轻研究员,辞职做知识付费后收入翻了八倍。有次酒后他吐真言:”现在写深度报告没人看,要把研报拆成’三招识破庄家陷阱’这种短视频,数据?挑好看的放就行。”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后台数据:”看这个9800的课,完播率最高的段落永远是’独家内幕消息’那段。”
当然也有人真靠这钱生钱。朋友公司楼下的保洁阿姨,去年把儿子彩礼钱投了个”涨停板训练营”,现在天天在员工厕所隔间里用手机盯盘。有次我听见她对着屏幕念叨:”老师说破五日线就得割,这咋又拉起来了?”那声音里的颤抖,和当年阿强在澳门赌场说”再借我五千翻本”时一模一样。
夜深了,电脑屏幕右下角又弹出广告:”万隆证券春季特惠!原价19800的机构通道现价9800!”我突然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经典的销售话术:”不要告诉客户这是支钢笔,要告诉他这是改变命运的魔杖。”只不过现在,他们把钢笔换成了K线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