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场景:用具体画面替代抽象概念)
上周三深夜,我在便利店买咖啡时撞见老同学张伟——他正盯着手机K线图,眼下挂着两轮青黑。”海能那个实战班,真能赚钱吗?”他突然发问,屏幕上泛着幽幽蓝光。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问我同样问题的人。
一、营销话术背后的”幸存者偏差陷阱”

海能投顾的广告总爱展示学员盈利截图,那些曲线漂亮得像被PS过。但去年我跟踪过某期学员的实盘数据(通过某个不便公开的渠道),发现一个反常识的现象:赚大钱的往往是那些不按课程操作的人。
比如课程推崇的”龙头战法”,在2023年震荡市中成功率不到40%,但有几个逆势做补涨的学员反而收益翻倍。这让我想起《黑天鹅》里那句话:”人们总把运气当作能力来崇拜。”实战班最值钱的或许不是那些技术指标——而是让你亲眼目睹市场如何打脸教科书。
二、”知识付费”外衣下的赌场逻辑
(用行业黑话增加真实感)
参加过三个同类课程后,我发现了这类产品的标准操作:先喂你”认知升级”的迷魂汤,再用”限时特惠”逼单,最后用”服务期限制”制造紧迫感。某位不愿具名的课程设计师酒后吐真言:”我们卖的不是收益率,是参与感。”
最吊诡的是,当300个学员用同样的MACD金叉策略入场时,这个策略本身就失效了——市场永远在猎杀一致性预期。就像我认识的老韭菜王叔说的:”培训班教的是怎么当羊,而市场需要的是狼。”
三、那些招生海报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1. “实战”不等于”实盘”:90%的案例都是历史回溯测试,但2024年的量化监管新规让很多策略已经失效
2. “导师收益”可能是组合账户:展示的200%收益可能来自20个策略中唯一成功的那个
3. 最值钱的往往是课后群聊:但优质信息很快会被”老师,这个代码怎么看”的刷屏淹没
(插入亲身经历增强可信度)
去年我潜伏某个实战班时,亲眼见证过魔幻一幕:当某个”必涨形态”失败时,导师的解读是”你们执行力不够”,而不是策略本身有问题——这套话术简直和健身房私教说”你瘦不下来是因为不够努力”如出一辙。
或许我们该问的根本不是”能不能赚钱”
(提出颠覆性观点)
在T+1交易制度下,连机构都难逃被割的命运,凭什么认为几千块的课程就能突破市场规律?我越来越觉得,这类产品真正的价值可能是:用可控的学费,体验一次完整的认知破碎与重建。
就像张伟后来在微信上说的:”虽然没赚到钱,但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亏了。”这种价值,可能比账户上多几个零更重要——当然,前提是你没把学费当成最后一搏的本金。
(结尾留白引发思考)
便利店那晚,我看着张伟把最后一口咖啡连同”财富自由”的幻想一起咽下去。他手机屏保还是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但锁屏上的网贷还款提醒,在夜色里格外刺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