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股市起点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前几天和一位老股民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拍着桌子问我:“你说,咱们这股市到底算哪年真正开始的?”我愣了一下——这问题听起来简单,却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第一声锣?还是1986年飞乐音响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抑或是更早之前,那些在茶馆里私下交易的“地下股票”?
有意思的是,我们总爱给历史划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就像用红笔在日历上画圈。但市场的记忆从来都是模糊的——它更像是一锅文火慢炖的老汤,你尝得出滋味,却说不清具体是从哪一刻开始飘香的。
我记得1992年第一次跟父亲去营业部,大厅里弥漫着汗味和烟味,红绿电子屏前挤得像春运火车站。有个穿工装的大叔攥着交割单喃喃自语:“昨天还说要涨到月球呢…”那时我才意识到,所谓“正规市场”的起点,或许根本不是某个官方日期,而是千百万普通人第一次把真金白银投进那个充满未知的赌局时刻。
某种程度上,中国股市的荒诞性从诞生之初就刻在基因里。最早那批“股票”长得像食堂饭票,交易得去柜台手写单据。听说有老会计因为算错小数点,把自己半年工资赔进去后,蹲在交易所门口哭得像找不到家的孩子。这种草莽气息至今还在——去年某妖股连续涨停时,我小区保安居然用养老金全仓杀入,还信誓旦旦说得到了“内部消息”。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市场最真实的生日应该是2007年10月16日。不是因为它创下6124点历史高峰,而是那天之后,整整一代人终于明白了什么叫“风险教育”。我表哥在那轮牛市里把婚房首付变成纸面财富,最后婚礼推迟了三年。你看,官方年鉴只会记载指数点位,但真正的历史都写在普通人的资产负债表上。
最近注册制改革让我想起个比喻:股市就像个总想打扮成大人的少年。三十多年了,制度框架越来越像成熟市场,但骨子里还留着当年在弄堂里打弹珠的野性子。每次你以为它该稳重了,它就能给你整出“獐子岛的扇贝又跑了”这种魔幻剧情。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或许我们不该问股市哪年诞生,而该问它何时真正长大。当我看到现在年轻人把基金当奶茶买,量化交易秒杀散户,北向资金动不动百亿进出…突然觉得这个市场像条变形虫,你永远说不清它此刻是什么形态。
最后说个冷知识:上海老八股里最早退市的那家,原始股东里还有人留着纸质股票当纪念。你看,连最初的凭证都成了收藏品,我们又何必执着于给一场永不停歇的盛宴定个开席时间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