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APP开始跟你“谈心”
上周清理手机内存时,突然发现那个橙色图标——PPmoney,居然在我的手机里躺了整整五年。这让我恍惚间想起2018年的夏天,当时刚换了新手机,在应用商店里翻找理财软件时,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它。
说实话,最初吸引我的不是什么年化收益率,而是那句有点土味的slogan:“让理财更简单”。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简单化的承诺反而最危险。就像告诉你“减肥很简单,每天吃这个就行”,省略了所有需要付出的代价和风险。
我记得第一次投了3000块试水,那会儿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APP看收益。数字跳动的感觉确实让人上瘾,特别是当那个小橙条每天稳定增长时,你会产生一种“我真是理财天才”的错觉。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太像赌场的老虎机了——只不过把哗啦啦的硬币声换成了优雅的数字动画。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PPmoney的UI设计明显参考了社交软件,红色圆点提示、动态消息流、甚至还有“理财故事”板块。他们似乎想营造一种社区感,让你觉得不是在冷冰冰地交易,而是在参加某个高端俱乐部。但当你真正需要联系客服时,会发现永远都是那几句套话:“正在加急处理”、“专员很快回复”——这种反差简直能把人逼疯。

我认识的一个90后姑娘更绝,她把每个月的工资分成三份:生活费、应急金、和“PPmoney专属资金”。有一次我们喝咖啡时她笑着说:“感觉不是在理财,是在养电子宠物。”这话让我背后发凉——当金融产品开始激发用户的养育心态时,这种情感绑定就有点可怕了。
去年爆雷潮时,我连夜赎回所有资金的那天晚上,发现APP的退出流程设计得异常复杂。需要点击五层页面,经历三次“再考虑一下”的弹窗,最后还要输一遍手势密码。这种刻意的阻力设计,像极了不想让你离开的恋人——只不过它贪恋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账户里的数字。
现在偶尔还会收到他们的营销短信,话术越来越像情感导师:“您的账户正在想念您”、“有个收益惊喜等您开启”。有时候我真想回复:你们到底是理财平台还是深夜电台的情感热线?
最近和做产品经理的朋友聊起这个现象,他一针见血:现在的金融科技都在玩心理学游戏。通过行为经济学设计让你上瘾,用损失厌恶理论阻止你退出,最后用社交证明促使你拉新人。听完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不是在理财,而是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行为实验。
或许某天,当我们回顾这个互联网金融狂飙突进的时代,会发现最成功的产品不是那些收益率最高的,而是最懂人性的——尽管这种“懂”,有时候让人细思极恐。
(写完检查了下,通篇没提具体收益率数字——因为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人性博弈,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