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交易时,我们到底在交易什么?》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蜿蜒的绿色曲线,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天桥遇到的场景。一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的男人正对着电话嘶吼:”现在就抛!全部!”他脖颈上暴起的青筋在金融区的霓虹灯下突突跳动,像极了K线图上那些失控的峰值。
这大概就是多数人理解的”买卖”——某种被肾上腺素驱动的数字游戏。但恕我直言,如果把基金交易简单理解为”低买高卖”的算术题,还不如直接去澳门掷骰子来得痛快。
我见过太多人把交易软件当成老虎机。邻居老张去年重仓白酒基金时的狂热眼神,和他在棋牌室摸到同花顺时的表情如出一辙。结果呢?当政策风向转变时,他的止损动作比树懒还慢——不是不懂技术,是舍不得那个已经亏损18%的”亲手养大的孩子”。
真正的交易悖论在于:最反人性的操作往往最赚钱。当全网都在晒收益率时,我悄悄开始定投被踩踏的医疗板块;当”牛市来了”冲上热搜那天,我反而赎回了30%的仓位。这种逆流而上的操作让我错失过峰值,但也躲过了三次熔断——某种程度上,金融市场更像是集体心理的验尸房。

最近元宇宙基金疯涨时,有个95后基金经理对我说:”这次不一样,这是范式革命。”我盯着他T恤上扎克伯格的全息头像,突然想起2015年某个私募大佬指着全息投影的K线图说:”这次是国家牛。”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的方式总是惊人相似。
比起交易技巧,或许我们更该修炼的是”持仓禅学”。我认识个退休教师,持有某只环保基金七年不动,期间经历过腰斩和停牌,最后回报率跑赢98%的短线客。她的秘诀是在账户登录密码里夹了张字条:”忘记密码是最好的风控”。
当然我不是说长线就是万能药。在注册制改革和量化交易盛行的当下,那些抱着”打死都不卖”心态的投资者,可能正在成为算法眼中的固定靶位。有时候我觉得市场已经进化成某种生命体——它用日内波动20%的振幅呼吸,用万亿成交量维持血液循环,而我们这些散户不过是游荡在毛细血管里的红细胞。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怎么买卖?我的建议可能要让技术派失望——先给自己的情绪安装杀毒软件,再给欲望设置防火墙。当你真正理解每笔交易都是在与人性弱点对赌时,那些MACD金叉死叉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注脚。
此刻窗外飘来早点摊的油烟味,手机屏幕上美股刚刚收盘。你看,无论纳斯达克的指数如何翻涌,楼下的煎饼果子明天照样卖五块钱一套——这才是比任何技术指标都靠谱的锚定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