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险: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务幻觉
去年在陆家嘴某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中年人的对话。”年化4.5%保底收益,还送终身寿险”,其中一人兴奋地划着手机屏幕,”比存银行强多了”。另一人皱着眉头:”但你算过通胀吗?算过提前退保的损失吗?”这场对话让我想起自己三年前差点掉进的坑——某款号称”既能理财又能保障”的明星产品,要不是做精算师的朋友及时拉住我,现在恐怕还在为那笔冻结资金头疼。
理财险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完美利用了人性对”既要又要”的贪婪。我们总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既想要股票的高收益,又想要存款的安全,还想要保险的保障。而保险公司聪明地把这三个看似矛盾的需求,用复杂的精算模型打包成一个光鲜亮丽的糖果盒。但就像我那位精算师朋友说的:”所有免费午餐的背后,都藏着更贵的账单。”
有意思的是,这类产品在欧美市场远没有国内这么火爆。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投资者教育还停留在”保本刚兑”的婴儿阶段,又或许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产对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我见过太多人把养老规划押注在理财险上,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些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经过层层费用剥皮后,往往跑不赢通胀。更讽刺的是,他们宁愿相信营销员精心编排的话术,也不愿花半小时研究合同里用六号字印刷的现金价值表。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这类产品。对于真正需要强制储蓄、又有闲钱长期锁定的特定人群,某些增额终身寿确实算得上不错的选择。但问题在于,市场上90%的购买决策都发生在错误的人群身上——那些本来该先配置意外险和医疗险的年轻人,那些本该优化投资组合的中产,都被”理财+保障”的噱头迷惑了双眼。

最近监管层频频出手整顿这类产品,我倒觉得是件好事。当保险公司不能再靠信息不对称赚钱时,或许我们终于能看清理财险的本质:它从来就不是什么理财神器,只是一个戴着复合功能面具的长期储蓄工具。就像我常对咨询的朋友说的:别指望一个产品能解决所有问题,保险归保险,投资归投资,试图用剪刀糨糊把两者粘在一起,最终很可能得到个四不像。
说到底,理财险市场的火热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焦虑症。当实体经济收益率持续走低,当股市房市波动加剧,人们太渴望找到一个安稳的财富避风港。但真正的理财智慧,或许恰恰在于接受没有完美解决方案这个事实——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权衡与取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