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银行办业务时,那位穿着笔挺制服的小伙子让我愣了神。他熟练地敲击键盘办理转账,突然话锋一转:”您考虑过我们新推出的终身寿险吗?年化3.8%的复利,比定期存款划算多了。”说着就从柜台下面抽出彩页开始画收益曲线——这场景让我恍惚间以为走错了门,该去的是隔壁保险公司才对。
说实话,这种跨界服务刚出现时我还挺新鲜。银行嘛,本来就是管钱的地方,顺带推荐些理财产品似乎合情合理。但这些年观察下来,我发现事情正在起变化。某些网点的理财经理名片上,保险销售的资格证编号比银行从业资格证印得还醒目。这就不禁让人犯嘀咕:当银行人都忙着卖保险时,谁还在专心做银行?
有个在省分行做风控的老同学私下跟我说,他们支行的季度考核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悄悄爬到了40%以上。”说白了就是卖保险、基金的手续费嘛。”他苦笑着抿了口茶,”现在开会三句话不离’交叉销售’,搞得信贷员都背着保险指标。前两天还有个客户投诉,说是去办房贷却被塞了份年金险。”
这种情况让我联想到街角那家老字号包子铺。最初包子皮薄馅大,后来开始卖豆浆油条,大家觉得方便。接着推出速冻包子礼盒,也算合理延伸。但现在进店发现,菜单上最显眼的是奶茶和网红蛋糕,老师傅都转行去摇珍珠奶茶了——这还算是包子铺吗?
银行保险的深度融合当然有其价值。但问题在于,当保险销售成为过于耀眼的增长极时,会不会扭曲金融机构的本源功能?我注意到某些中小银行的财报,代理保险收入增速是传统利息收入的3倍以上。这种诱惑下,难保不会有机构把存贷业务当获客渠道,真正的心思全放在推销高佣金保险产品上。
最让我担忧的还不是商业模式的偏移,而是信任链条的松动。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图的是那份由国家信用背书的踏实感。当存款窗口变成保险货架,当柜员开口闭口都是”预期收益”,那种庄重感就在彩页翻飞间悄悄消散了。毕竟银行招牌背后站着存款保险制度,而保险产品的背书者终究是商业公司——这两者的信用能级,本质上隔着银河。
或许该有人提醒行业:在追逐中间业务收入时,别忘了银行最珍贵的资产其实是那份历经百年建立的信任。就像我母亲那代人常说的:”钱存在银行里,睡觉都踏实。”这种朴素的安全感,可比任何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都值钱。
下次再去银行,要是柜员又热情地推荐保险产品,我大概会笑着问他:”所以您现在算是银行人还是保险人了?”就是不知道,对方自己能不能说清这个界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