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深圳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一位做风投的老友。他正对着一张写满数字的表格皱眉,嘴里嘟囔着:“投资强度算出来是行业平均值的两倍,可这项目我怎么就觉得悬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搞投资的人,有时候就像捧着罗盘在沙漠里找水的旅人——仪器再精密,也测不出地下究竟有没有泉眼。
投资强度这玩意儿,教科书上的定义倒是干净利落:固定资产投资除以总资产,或者再乘个销售收入什么的。但真要拿这个数字去判断项目好坏,我觉得就跟用体温计测智商一样荒谬。记得我入行第二年,跟着老板看一个制造业项目,报表上投资强度高达35%,远超市面上大多数同行。团队兴奋得差点当场签Term Sheet,唯独老板盯着厂房角落里积灰的德国进口机床看了半晌,最后摆摆手让我们再等等。三个月后传来消息,那家公司的核心专利涉嫌侵权,所有设备都将沦为废铁——你看,数字从来不会告诉你机器正在生锈。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机构反而陷入某种数字崇拜。上周参加创投论坛,听到有个年轻投资人侃侃而谈:“我们只投强度系数1.2以上的项目。”我当时差点把咖啡喷出来——这年头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有些互联网公司靠几台笔记本就能估值百亿,而某些重资产企业的仓库里堆着的可能全是卖不出去的存货。有时候我觉得,投资强度公式就像个过分热情的餐厅服务员,殷勤地给你端上摆盘精致的数字沙拉,却绝口不提后厨正在着火。
真正让我对这个指标产生警惕的,是2020年疫情时的亲身经历。当时有个口罩生产项目,投资强度算出来低得可怜,团队拿着破旧的二手设备,账上现金还不够买条全新的生产线。可偏偏是这群人,三天改造完流水线,一周内让日产量翻二十倍。后来酒酣耳热时我问创始人秘诀,这个温州老板眨眨眼说:“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会算账的管账本,会折腾的搞生产,你们投资人老盯着资产比例,不如看看我们车间墙上贴的故障响应流程表。”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任何试图用单一数字概括企业价值的行为,都带着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就像你无法用体重衡量健康,用身高判断能力,投资强度充其量只是个粗糙的筛子,能滤掉明显不合适的石子,但绝对筛不出真正的黄金。有回我和做量化的朋友争论,他坚持说加入十七个修正因子就能让模型精准无比,我反问他:“那你怎么算厂房里老师傅二十年练就的听声辨故障的绝活?怎么量化创始人凌晨三点还在试生产线的偏执?”
如今再看投资强度报告,我总会多翻几页附录——看看折旧方式是否激进,查查在建工程明细,甚至让同事假装客户打电话测试售后响应。数字永远会撒谎,但生锈的轴承、员工朋友圈的抱怨、仓库里物料的包装日期,这些细节反而更接近真相。毕竟资产负债表只能告诉你企业买过什么,却从不说清这些东西是否真正创造着价值。
也许某天我们会发明出更聪明的公式,能同时计算机器转速与人心向背,能既量化设备成新率又评估团队爆发力。但在此之前,或许最好的投资强度计算器,仍然是那双愿意沾点油污的皮鞋——走进车间,摸摸机器余温,和守夜老师傅抽根烟,这比任何Excel函数都来得可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