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自我修养:当A股成为大型人性实验场
去年深秋某个凌晨三点,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消防通道里撞见一位基金经理。他指间夹着的电子烟明明灭灭,领带松垮地挂在脖子上,像条被抽去骨头的蛇。”知道吗?”他突然对着烟雾笑起来,”我们这行最讽刺的是——越是声称能预测市场的人,越容易在卫生间里偷偷呕吐。”
这话像根冰针刺破我对A股的所有幻想。毕竟就在前一天,他管理的基金刚登上季度收益榜前三。
A股从来不是经济学教材里那个理性人的游乐场,倒更像放大人类原始冲动的哈哈镜。教科书说”市场有效”,可当你亲眼目睹某白酒股单日振幅超过20%,只因创始人发布会上少喝了一杯自家产品,就会明白这里的定价机制掺杂着多少荒诞的神经反射。
我偏爱观察交易大厅里退休教师的记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间夹杂着”女儿生日买蛋糕”的备忘,那些用养老钱追逐涨停板的手写曲线,比任何K线图都更能揭示风险偏好的本质。某种程度上,A股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集体心理疗法现场,每根阴线都在拷问灵魂:你真正恐惧的究竟是亏损,还是被时代列车抛下的可能性?

令人沮丧的是,当”国产替代””硬科技”等概念被资本嚼成甘蔗渣时,某家生产螺丝钉的企业只因证券简称带”精密”二字,竟连续收获七个涨停。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估值逻辑,让价值投资者像个执着用罗盘导航星际旅行的中世纪水手。
或许真正的反直觉在于:越是精通财务模型的人,越容易陷入认知陷阱。我认识一位MIT金融工程博士,他曾用蒙特卡洛模拟推演过上千次猪周期,最后却败给某养猪企业年报里一句”生物资产因暴雨应激反应加剧”。这个细节藏在附注第四页,比蚂蚁还小,却让整个精妙模型轰然倒塌——你看,A股永远会给傲慢的聪明人准备一记左勾拳。
最近元宇宙概念疯涨时,有个做VR眼镜的朋友苦笑着给我算账:他们给某上市公司供货的镜片单价19.8元,对方股价两个月涨了380%,而自己的工厂还在为5%的毛利率熬夜赶工。这种荒诞的估值撕裂,像极了当代炼金术——与其辛苦淘金,不如直接贩卖藏宝图。
说到底,在这个充斥着阿尔法狗和量化交易的时代,散户最后的价值或许是保持某种”低效的迟钝”。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厦门大妈,她坚持用菜市场逻辑炒股:”看财报就像挑带鱼,眼睛浑浊的再便宜也不能要,但要是整个摊子都在抢某条鱼,别管品相先挤进去拎一段再说——不过记得趁腥味还没散就要转手。”
当机构投资者用卫星数工地卡车验证基建数据时,大妈们正通过观察广场舞队伍规模变化预判消费复苏。这两种荒诞并行的认知体系,意外地构成了A股最坚固的底层生态。
也许某天我们会发现,所有技术分析和基本面研究不过是为原始赌性穿上的西装革履。就像那个在消防通道遇见的基金经理最后说的:”我们整天折腾DCF模型,其实客户只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遇见黄灯…”他猛吸一口烟,”闭眼冲过去,这才是人性最诚实的阿尔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