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公司:戴着红帽子的市场舞者
上周和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说自己跳槽到了”国企”,细问才知道是某市城投公司。我抿了口酒,忍不住笑了:”老兄,你这国企身份,怕是有点水分啊。”
这话可能说得不太客气,但城投公司的性质问题,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灰色地带。表面上,它们挂着”政府融资平台”的招牌,高管享受着体制内的级别待遇,办公楼里飘着熟悉的官僚气息——这一切都让人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国有企业。
但你要是翻开它们的账本,故事就开始变得有趣了。我记得三年前参与过某省会城投的审计项目,那本账简直像是精分患者的日记:一边是承担着市政道路、公园绿化这些明显亏本的公益项目,另一边却在大举进军房地产、金融投资这些完全市场化的领域。最讽刺的是,他们的市场化业务盈利能力往往比很多私企还强。
这种双重人格式的运营模式,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国营理发店——门口挂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里面却偷偷给顾客推销高价洗发水。城投公司本质上就是在玩这个游戏:用政府信用做背书到市场上融资,转头又把钱投到能赚钱的地方去。你说它是国企吧,它的很多操作比私企还激进;你说它是市场机构吧,它又能随时召唤行政资源来兜底。

最近某知名城投债暴雷的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投资者习惯性地认为”政府不会不管”时,市场纪律就已经失效了。这就像给一个成年人系上儿童学步带,既限制了他的成长,又制造了虚假的安全感。我认识的一些基金经理私下坦言,他们买城投债根本不是看财务报表,而是在赌地方政府会不会出手相救——这哪是投资,分明是在玩政治概率游戏。
更值得担忧的是,这种模糊的身份正在扭曲市场。去年某三线城市城投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抢地王,直接把当地民营房企逼到绝路。你说这是市场竞争?别闹了,它用的可是全市民的信用在做赌注。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玩法,让真正的市场化企业怎么玩?
也许我们需要打破非黑即白的认知框架。城投公司既不是传统的国企,也不是纯粹的市场主体,而是转型期中国特色体制下诞生的”混血儿”。它们戴着红色的帽子,却跳着市场的舞蹈——虽然舞步时常踩到别人的脚。
下次再有人炫耀自己在城投端”铁饭碗”,或许可以反问一句:您这饭碗到底是铁做的,还是镀铁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