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柏林墙的砖块变成了合同条款
上周和一位在法兰克福做清洁能源项目的旧友视频,他背后的办公室乱得像个刚被抢劫过的书店。”知道最荒诞的是什么吗?”他抓起咖啡猛灌一口,”我们德国团队现在得用百度地图找路,因为高德在欧盟过不了数据合规——而这周开始,中国投资人突然能直接买我们的风电场控股权了。”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给十年前在布鲁塞尔买的二手自行车换链条。那辆破车是当年做欧盟实习生时淘的,刹车片永远吱呀作响,像极了中欧关系——看似向前,实则充满刺耳的摩擦音。
有人说这是地缘政治的里程碑,我倒觉得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合规式离婚”。德系车企终于能甩开合资企业的枷锁,像特斯拉那样独资建厂;中国新能源企业也不用再假借”技术合作”之名行市场渗透之实。双方都把算盘打得噼啪响:欧洲图的是中国的碳中和市场——那块预计投入15万亿的蛋糕,中国要的则是芯片和氢能技术的”合法盗窃”许可。
最讽刺的是条款里关于强制劳工的但书。某个冬夜我在新疆戈壁滩的加油站,见过整卡车戴白帽的工人在零下二十度装卸液化气罐,监工举着的二维码牌闪着幽蓝的光——现在欧盟委员们居然相信,靠几行法律文本就能阻止系统性的”再教育劳动”? 这让我想起慕尼黑啤酒节上,那些一边啃猪肘一边抨击中国人权的政客,他们的皮革腰带很可能就产自山东某家代工厂。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时机选择。拜登团队还在纠结要不要取消对欧铝关税,中欧却已经悄悄互换了市场准入的婚戒。默克尔临走前这手棋下得刁钻,像她总爱穿的铁灰色西装一样,看似低调实则锋利——既绑定了德国汽车业的未来,又给跨大西洋关系埋了根倒刺。
或许我们都误解了全球化的本质。它从来不是浪漫的文明融合,而是场永不停歇的规则博弈。就像我那位在法兰克福的朋友最后说的:”现在唯一确定的是,明年我的德语翻译得兼学中国劳动法了——毕竟我们要直接雇佣中国工人,而不是通过劳务外包公司。”
链条终于装好的时候,发现多出两个零件。这辆欧洲产的自行车,终究要用中国制造的备用件才能继续前行,虽然永远没法严丝合缝。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