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这趟水,到底该不该蹚?
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一位老同学,他刚从某头部私募离职。聊起行业现状,他苦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燕麦拿铁:”现在注册私募?好比在晚高峰挤地铁二号线——挤上去的不一定到得了目的地,挤不下的可能反而逃过一劫。”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盘桓了大半年。
很多人把私募注册简单理解为”找中介+凑人数+备个案”的三部曲。但真正经历过全程的人都知道,光是最基础的高管从业资格就能卡掉半数申请者。我见过某互联网大厂副总裁栽在基金法规考试上——这位老兄能带百人团队做千万级项目,却记不住”单只私募产品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这种条款。你说这是讽刺还是必然?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基协最近的口径变化。去年还强调”实控人必须全职参与”,今年就开始查股东穿透后的”隐性关联”。我帮朋友处理过一份申请,因为某个LP的连襟在另一家异常机构担任过风控总监,整套材料被打回重审。这种审查逻辑,像极了用渔网筛面粉——看似网眼清晰,实则处处漏风又过度拦截。
最让我困惑的是行业内的认知割裂。一边是传统金融派系坚持”合规至上”,把注册筹备拉长到半年起步;另一边是互联网背景的团队信奉”先开枪后瞄准”,指望用产品业绩倒逼监管放行。某新消费赛道出来的创始人甚至对我说:”只要首期募到5个亿,中基协自然会给备案开绿灯。”这种天真的狂妄,不知该说是勇气可嘉还是缺乏敬畏。
其实很多人没想明白,私募备案的真正难点从来不是那十几份法律文书,而是如何证明你的团队配得上”受托责任”这四个字。我特别留意到近期被驳回的案例中,近四成栽在了”投资逻辑自洽性”这个模糊地带——你的策略可能很新颖,但要是不能向审核员证明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千亿私募更能驾驭这个策略,再漂亮的PPT都是废纸。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黑色幽默。现在某些中介打着”百分百备案成功”的旗号,细问才知道套路是:先把材料往严格里做,等被反馈了再按审核员喜好逐条修改。这套流水线操作像极了应试教育,最后培养出来的不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基金管理人,而是最懂答题技巧的”合规做题家”。

如果你现在还想入场,我的建议可能不太中听:先忘掉募资规模测算和收益率模型,带着团队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抄三遍。什么时候能对着每条法规说出三个实操中会踩的坑,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往下走。毕竟这个行业最缺的不是又一支同质化的股票多头产品,而是真正理解”受人之托”分量的基金管理人。
记得离开咖啡馆时,那位前私募人最后说了句:”现在冲进来的,要么是真天才,要么是真韭菜。” 但愿你是前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