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创业孵化器的路演现场当评委。暖气开得太足,咖啡机坏了,二十多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轮番上台,用几乎相同的语调解说着”颠覆行业”的梦想。直到第七个选手——穿着褪色卫衣的小伙子展示他那份皱巴巴的创业计划书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批量生产一种新型行为艺术。
一、镀金时代的创业表演学
现在的创业计划书越来越像精装菜单——图片诱人、排版考究、数据华丽,就是不知道端上桌的菜会不会让人食物中毒。上周帮朋友审计划书,发现个有趣现象:所有团队都在”市场规模”栏填着百亿级数字,仿佛中国突然多出几十个堪比烟草行业的暴利市场。更妙的是,这些数字总能在不同计划书里神奇地重复出现。
有个做校园洗衣服务的项目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用三种不同模型论证市场规模,最后取了个平均数——这手法堪比菜市场大妈把烂叶菜混在新鲜货里称重。但讽刺的是,这份充满”创造性统计”的计划书最终拿了赛区冠军,因为评委们”被其严谨的测算方法打动”。

二、创业计划书的通货膨胀
记得2016年参加创业比赛时,20页的计划书已经算大部头。现在动辄80页起跳,附带精美的UI设计稿、伪造的用户增长曲线,以及永远停留在”即将签约”阶段的合作意向书。最夸张的是某次看到计划书里附了区块链白皮书——虽然他们做的是宠物殡葬服务。
这种浮夸风催生了个新行当:创业计划书代写。某TOP2高校旁边的打印店,2988元的”金奖套餐”包含商业画布培训、往届获奖模板,还能帮你P出与行业大佬的合影。店主跟我说个金句:”现在卖梦想比卖产品来钱快。”
三、评审团的皇帝新衣
作为过来人,我太清楚评委们想看什么了。去年某次闭门会议上,投资经理直言:”先看团队学历,再看PPT美观度,最后扫一眼财务预测——反正都是编的。”这就像选美比赛,大家心知肚明泳装环节最受关注,却非要假装在评估”才艺展示”。
有个真实案例:某大学生团队把送餐机器人项目包装成”AI+新零售解决方案”,故意在PPT里塞满晦涩术语。当现场评委(主要是传统行业老板)露出困惑表情时,他们反而获得了更高评分——人类对看不懂的东西总是莫名敬畏。
四、幸存者偏差制造的幻觉
我们总被灌输”某某靠一份计划书融到千万”的传奇故事,却没人追踪那些PPT公司后来的下场。就像我认识的老陈,五年前用共享经济概念骗到投资,现在转型教人写创业计划书,反而实现了稳定盈利。他酒后吐真言:”这年头,卖铲子的比淘金的赚得多。”
更吊诡的是,现在连创业教育都在教人如何表演创业。某知名孵化器的培训大纲里,”如何应对评委提问”的课时是”产品迭代方法论”的三倍。这就像教人怎么在相亲时吹牛,却完全不提婚后怎么过日子。
五、商业计划书的祛魅时刻
或许我们该回归常识:麦当劳当年的创业计划书只有一页纸,上面画着金色拱门和一句”让汉堡像汽车一样量产”。真正的好想法不需要50页PPT来证明,就像真正的美女不需要十层粉底。
下次看到炫目的创业计划书时,不妨问三个问题:
1. 去掉所有修饰词后,核心业务还能用小学生听得懂的话说明白吗?
2. 财务预测里的人力成本,够在现实世界雇到活人员工吗?
3. 创始人手机通讯录里,真有他声称的那些”战略合作伙伴”吗?
在这个人人都是PPT企业家的时代,最稀缺的反倒是那些把计划书写在餐巾纸上,然后真的把它变成现实的笨人。毕竟,真正的创业者都在焦头烂额地解决实际问题,哪有时间把Excel表P成彩虹色去参加比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