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咖啡厅,我无意中听到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谈笑风生。”我们今年花800万请评级机构吃了三顿饭”,其中一个晃着咖啡杯轻笑,”明年排名至少前进五位”。窗外黄浦江的游轮正拉响汽笛,盖住了我杯子跌落的脆响。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帮姑妈打理养老钱的经历。她颤巍巍递来一张”十大金牌基金”宣传单,泛黄的纸页上印着某家常年霸榜的公司logo。当时我像个拆穿圣诞老人的坏孩子,指着那家公司的某只明星产品——过去五年有四年跑输沪深300,唯一赢的那年刚好是评级大考前夕重仓了当时最热门的妖股。
排名游戏从来不是比谁更会赚钱,而是比谁更懂规则。就像你知道某些大学排行榜只要多招几个留学生就能提升国际评分,基金排名的魔法往往藏在”规模加权计算””回撤系数调整”这些术语背后。有家以激进风格闻名的公司,每年三四季度就开始玩”橱窗装饰”——临时买入当年涨幅最好的股票装点门面,等评级机构拍完照再悄悄换仓。
最讽刺的是,那些真正的好学生反而在排名里吃亏。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坚持自下而上选股,去年因为拒绝抱团新能源,产品排名滑到后50%。但在他的持有人里,有位退休教师连续七年每月定投,去年用收益给山区小学捐了间图书室。”我不需要冠军基金,”教师写信说,”只需要能让我安心睡觉的净值曲线。”

资管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认知撕裂。一边是短视频里喊着”排名前10%必买”的理财网红,一边是私下抱怨”规模是业绩毒药”的投资老将。某次行业沙龙里,有位管理百亿资金的女基金经理醉后吐真言:”我们现在比的不是阿尔法,是谁更能憋尿——看谁能扛住渠道压力不追热点。”
或许该用买菜的智慧来看待排名。老太太们从不相信超市”今日特价”的招牌,总要捏捏茄子是否水灵,看看鱼鳃是否鲜红。选择基金时,那些藏在排名背后的东西才更值得打量:晨星评级里突然跳升的星星,规模暴涨后突然迟钝的调仓,还有某些公司年会上多出来的第三方”战略顾问”。

当某家常年TOP5的公司最新季报显示,他们竟有三分之二产品重仓同一只暴雷的医药股时,排名突然变成荒诞剧的注脚。就像看见米其林三星主厨端出微波炉加热的预制菜,那些烫金的奖杯在阳光下开始褪色。
或许真正的排名应该发生在每个深夜的复盘时刻,在基金经理面对净值曲线时的自我诘问里,在持有人决定是否续投的犹豫中。这些没有颁奖典礼的沉默评级,才是资管行业最真实的刻度尺。
(喝完最后一口冷掉的拿铁时,邻桌已经开始讨论明年该请哪位评委去南极考察了。玻璃窗上的倒影里,陆家嘴的摩天楼群正把基金排名表投影在云层上,像一组永远在变幻的密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