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这杯羹,喝还是不喝?
昨天看到001166基金分红的推送弹窗时,我正蹲在便利店门口啃饭团。手机屏幕上那个喜庆的红色数字,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上,一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的分析师说的话:”分红就像爱情里的甜言蜜语,听着舒服,但得看是谁说的。”
这话当时引得满场哄笑,但现在细想,还真有几分歪理。你看啊,基金公司最爱在季末年末搞分红营销,恨不得把”慷慨回馈”四个字贴满理财APP的开屏广告。但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这到底是真慷慨,还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
记得去年第三季度,我持有的某只科技基突然宣布大额分红,当时还美滋滋地约朋友吃了顿火锅庆祝。结果后来才发现,那会儿基金经理正在大规模调仓,分红本质上是在变相降仓位——把烫手山芋换成现金塞回投资者口袋,自己倒落得个”稳健运作”的好名声。这操作,简直比我家楼下水果店老板往草莓筐里垫报纸还精妙。
不过话说回来,普通投资者哪分得清这些门道。大多数人看到分红通知,第一反应都是”白捡钱”的窃喜。我邻居张阿姨就是典型,上个月还拉着我说:”小王啊,那只基又分红了,比银行利息高多啦!”她根本不会去算除权后净值下跌的账,更不会关注这次分红到底来自真实收益还是本金返还——毕竟红包拿到手的感觉,总是实实在在的。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现在某些平台已经开始把”分红频率”包装成卖点。就像某网红奶茶店强调”每月上新”一样,基金公司也卷起了”季度分红””月月派现”的军备竞赛。这趋势要是蔓延开,迟早会出现为了分红而分红的怪圈——就像逼着果农给未成熟的果子刷催红素,看着鲜艳,吃着涩口。
当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分红。像001166这种固收+产品,定期分红确实能给投资者带来现金流安全感。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分红当成择基的KPI,这就像相亲时光看对方会不会说情话,反而忽略了人品和三观——毕竟最终能陪你走过熊市的,从来不是那几句甜言蜜语,而是真正的超额收益能力。

所以下次再看到分红公告,或许我们该多问几句:这钱是从哪来的?经理为什么选择现在分?分完后的策略会不会变?虽然这些问题查起来费劲,但总比被数字游戏牵着鼻子走强。毕竟在投资这场马拉松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中途补给站的花式饮料,而是能坚持到终点的耐力。
(突然想起便利店饭团还没吃完,冷掉的米饭硌得牙疼——你看,表面光鲜的东西,内核往往另有乾坤,基金分红又何尝不是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