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保险,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

去年陪朋友去银行办业务,柜台经理笑眯眯地推荐一款”既能理财又有保障”的产品时,我突然想起小时候集市上那个同时卖麦芽糖和老鼠药的摊贩——都说自己是”双效合一”,但你真的敢把两样东西混在一起吃吗?

财保险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完美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我们既想要股票的高收益,又害怕血本无归;既嫌弃保险回报低,又担心意外来临。于是精算师们微笑着推出这个”四不像”产品——说是理财,年化收益可能还跑不赢通胀;说是保险,保额可能还不够一次重症监护室的费用。

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是某款教育金保险:父母每年交两万,连续交十年,等孩子十八岁时能拿回二十五万。听起来不错?但要是把这笔钱随便存个定期,复利计算下来反而多赚三万多。更可怕的是,如果中途急需用钱,违约金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割肉离场”。

有个做保险精算的老同学酒后吐真言:”最好的理财保险客户,是那些既不懂复利计算,又特别怕死的中产阶级。”这句话让我愣了半天。确实,我们总被”复利奇迹””保值增值”这类话术迷惑,却忘了算算提前退保要损失多少,忘了对比下同样的保费拆开买基金+纯保障保险会不会更划算。

买理财保险应该注意什么

最近流行起来的”增额终身寿”更是个黑色幽默。号称3.5%的复利增长,但你要活到90岁才能勉强跑赢通胀——这到底是在赌长寿,还是在咒自己活得不够久?我总怀疑设计这类产品的人,办公室里都挂着”人类平均寿命统计表”当装饰画。

当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如果你是企业主需要资产隔离,或者钱多到需要规避遗产税,这类产品倒真有点用。但对月薪三万的普通白领来说,可能还不如把保险和理财彻底分开——用几百块买份百万医疗险,剩下的定投指数基金,二十年后的收益对比能让你看清这场游戏的真面目。

最后说个冷知识:香港的理财保险预期收益率通常比内地高1-2个百分点,不是因为香港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可以用更高比例投资权益类资产。所以下次有人跟你吹嘘理财保险的稳健收益时,不妨反问一句:”如果把股票仓位限制在15%以内,您打算用魔法变出高回报吗?”

说到底,金融产品最迷人的骗局就是让人相信”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而真正聪明的投资者,早就在看清规则后选择分开下注——保障归保障,理财归理财,就像不会有人用菜刀剃胡子,用剃须刀切排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2/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