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新创业课”变成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上周在咖啡厅偷听到隔壁桌的对话:”你刷完尔雅了吗?””早刷完了,我花15块钱买的自动答题脚本…”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大学里最魔幻现实主义的课程,大概就是那些挂着”创新创业”名头的通识课了。
一、我们到底在创什么业?
教务处可能永远想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们宁愿花真金白银买答案,也不愿意正儿八经看这些课程。去年帮表弟调试他买的”尔雅自动挂机神器”时,我发现这玩意儿居然已经进化到能自动识别验证码了——你看,真正的”创新创业”其实发生在学生和平台的技术博弈中。
最讽刺的是,这些课程里大谈特谈的”第一性原理”,在现实中被完美演绎成了:既然课程本质是刷学分,那么绕过学习过程直接获取结果,不就是最符合商业逻辑的”创新”吗?

二、那个凌晨三点的魔幻时刻
记得有次深夜赶ddl,突然收到同学发来的百度网盘链接。点开发现是整整12个G的”超星尔雅全科目答案库”,压缩包密码居然叫”为梦想窒息”。那一刻我突然笑出声——这大概是中国大学生特有的黑色幽默。
三、被异化的教育仪式
这些课程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们把”创新”这个最需要打破框架的事情,硬生生做成了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就像我导师常吐槽的:”现在连创业计划书都有模板了,学生交上来的BP连错别字位置都一模一样。”
某种程度上,这些课程成了当代教育的隐喻。当我们在讨论创新创业时,真正缺失的或许是允许试错的文化。有次看到学生作业里写着”预计三年上市”,指导老师红笔批注:”步子太大,建议改成五年”,这种细节简直能拍成荒诞剧。
四、或许我们该换个玩法
我认识个真正有趣的老师,他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用任何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黑客技术)找出他藏在教学平台里的彩蛋。最后胜出的团队,靠的是爬虫脚本+语义分析——你看,这才是真实的商业世界:解决问题比循规蹈矩重要得多。
结语:
下次当你打开那个熟悉的蓝色界面时,不妨想想:在这个全民答题的游戏里,或许真正的创新,是敢于承认皇帝的新衣。就像我那个买了自动脚本的同学说的:”比起假装听课,我至少诚实地把时间用在真正的创业项目上了。”这话糙理不糙,你说呢?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收到条短信:”代刷尔雅慕课,包过95+,支持分期…”你看,市场需求永远是最诚实的创新指南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