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课变成一场精致的表演
(开篇用场景代入)
上周三下午,我缩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看着讲台上西装革履的”青年创业导师”正用PPT播放他第三家公司的融资数据。前排同学突然集体举起手机拍照——原来幻灯片切换到了他与某位知名投资人的合影。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最成功的”创业项目”,恐怕是导师们精心包装的”成功学人设”。
(抛出争议性观点)
我们都被一个谎言绑架了:好像只要修完这门课,就能在宿舍孵化出下一个字节跳动。但真相是,那些在课堂上被反复分析的”经典案例”,十个里有九个带着幸存者偏差的滤镜。还记得小组作业要求设计”颠覆性商业模式”时,隔壁组那个做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的方案吗?导师皱着眉头说”不够性感”,却忘了张一鸣最早做的也只是九九房。
(个人经历强化真实感)

去年帮表弟打理他那个惨淡的奶茶店时,我真正理解了创业的残酷。没有投资人会为”大学生”这个标签买单——当你连续三天凌晨四点起来煮珍珠,工商局突然来查健康证,隔壁店又搞”买一送一”时,课堂上学过的SWOT分析模型就像个蹩脚的笑话。
(解构课程悖论)
这些课程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们用标准化考试衡量非标准化的创业能力。就像我那个坚持用”商业画布”模板写煎饼果子摊计划的朋友,最后因为城管来了跑得不够快而血本无归。更讽刺的是,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创新,往往诞生于车库、网吧甚至大学退学手续的排队现场,而不是精心设计的”路演教室”。
(引入社会观察)
看看现在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吧,清一色的”区块链+””元宇宙+””AI+”,像极了十年前全民炒比特币的疯狂。当某985高校把”参赛获省奖”直接等同于创新学分时,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创业者,还是在批量生产PPT纺织工?
(提出建设性质疑)
或许该换个思路了?与其教学生怎么编撰商业计划书,不如带他们去菜市场蹲点三天,看看卖豆腐的大妈怎么用微信社群运营;与其追捧那些融资千万的”校友典范”,不如请校门口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王师傅讲讲”如何熬过六次疫情封控”。
(结尾留白)
下次再听到”大学生创业率”这个数据时,建议先问问:这里面有多少人撑过了第一个冬天?我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天,表弟望着被水淹的奶茶原料时说的那句话:”早知道就该把租搅拌机的钱,先拿去买防水沙袋。”
(全文共7个自然段,长短句交替出现12次,包含4处口语化表达,3处专业术语反讽使用,2个真实生活细节,1个未解决的矛盾命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