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连续创业者老王。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电脑上,赫然显示着”互联网+创业大赛商业计划书”几个大字,而他的表情却像在参加一场葬礼。”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五次改这个PPT了,”他苦笑着对我说,”每次参赛,评委们关心的似乎不是项目本身,而是我的幻灯片够不够炫酷。”
官网背后的隐喻学
打开任意一个互联网加创业大赛的官网,你会发现它们惊人地相似——蓝色或橙色的主色调、悬浮的报名按钮、往届获奖项目的轮播展示,以及那些充满诱惑力的数字:百万奖金、千万融资、亿万市场。这种视觉语言本身就在讲述一个关于创业的神话:只要你足够聪明、足够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下一个独角兽可能就是你。
但有趣的是,这些官网很少会告诉你,去年参赛的2000个项目中,有多少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相亲网站不会展示离婚率一样,创业大赛官网选择性地呈现着创业生态中最光鲜的一面。我不禁想起硅谷那句著名的讽刺:”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真正成功)——在创业大赛的世界里,有时候连官网都在参与这场集体表演。
评委到底在看什么?
我曾担任过几次地方性创业大赛的评委,那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类比赛的看法。表面上,评审标准会列出”创新性”、”市场前景”、”团队构成”等高大上的维度,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故事讲述能力”的较量。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见过一个做智能水杯的项目,仅仅因为创始人是个演讲高手,在决赛中击败了几个技术含量明显更高的项目。他的秘诀?在演示环节让评委们传阅水杯,并在最后30秒突然宣布:”今天在场的每位评委都将免费获得我们的产品!”——这种小聪明在真正的商业战场上可能毫无用处,但在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却屡试不爽。
创业大赛的”黑暗面”
不可否认,互联网加创业大赛确实为许多创业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和资源对接的机会。但过度繁荣的创业赛事也催生了一批”职业参赛选手”——他们精通比赛规则,擅长包装概念,却可能从未真正想过要把项目落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表演式创业”正在扭曲年轻创业者的价值观。我曾辅导过一个大三学生团队,他们自豪地告诉我,已经获得了”六个创业大赛奖项”。当我问及用户增长数据时,他们却支支吾吾——原来那些所谓的”万级用户”只是他们用校园代理拉来的注册量,活跃度几乎为零。
另一种可能性
或许,我们对互联网加创业大赛的期待本就不应太高。它们本质上更像是一场商业真人秀,而非创业的试金石。真正有价值的可能不是最后的奖杯,而是在准备过程中被迫思考的商业逻辑、在路演中锻炼的表达能力,以及与其他创业者建立的联结。
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有个有趣的做法:他会关注那些在创业大赛中表现平平,但赛后依然坚持迭代产品的团队。”比赛中的明星往往死得快,”他解释说,”而那些懂得低头做事的,才更可能活下来。”
结语:官网之外的真实世界
下次当你浏览某个互联网加创业大赛的官网时,不妨多一分清醒。那些闪耀的获奖名单和融资数字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创业现实。真正的好项目不需要奖状来证明自己——用户会用脚投票,市场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
也许,创业大赛最大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让我们提前见识了商业世界的残酷游戏规则,而官网首页那个大大的”立即报名”按钮,不过是一扇通往成人商业社会的旋转门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