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吧——去年在朋友圈晒了张Excel表,标题赫然写着“2023年度旅游基金计划”。表格里精确划分了每月存款金额、预期目的地、甚至细到当地一杯咖啡的预算。结果呢?年底他给我发消息:“兄弟,借两千周转一下,房东催租了。”
这大概是我对“旅游基金”最直观的认识:一个现代人关于自由的精致幻想,一套用数字自我安慰的仪式。我们总爱把“诗和远方”拆解成KPI,仿佛存够那几个数字就能自动解锁人生的升华版本。但说实话,这种把灵魂物化成存款余额的行为,难道不是对旅行本质最彻底的背叛?
我曾试过正经存旅游基金。每月雷打不动转五百到专属账户,甚至给这个账户起了个名字叫“阿拉斯加极光计划”。结果第三个月就因为牙医账单掏空了它。后来我悟了: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靠 spreadsheet 孵化的,它更像一场预谋已久的“意外事故”——比如某个周二下午突然刷到打折机票,或是失恋后凌晨三点决定跳上最早一班火车。
有人说存钱是为了“更高质量的旅行”。但你看那些最鲜活的旅行记忆,哪个和“质量”正相关?我在柬埔寨吃路边摊吃到腹泻的夜晚,比在迪拜七星酒店泳池边喝香槟更让我惦记;在青海湖旁蹭牧民摩托车被甩进泥坑的经历,比任何观光大巴的讲解都刻得更深。我们总幻想用金钱铺垫完美旅程,却忘了真正的震撼往往来自失控和瑕疵。
当然我不是鼓吹赤贫旅行。但旅游基金的悖论在于:当我们试图用绝对理性规划一场感性的出走时,已经亲手给自由套上了缰绳。更讽刺的是,这套逻辑和996加班攒年假本质上共享同一套底层代码——都是用当下的囚禁兑换未来的放风权。
老张最后也没借我的钱。他把自己收藏的游戏手柄卖了,凑钱去了趟重庆。回来后在火锅蒸汽里跟我说:“你知道吗?我在洪崖洞台阶上摔了一跤,手机屏碎了,却突然看见整条江的灯都亮起来——这要是按原计划得等到明年秋天。”

或许旅游基金真正的价值,是让我们在计算器上敲打数字时,短暂地相信自己终将去向某处。至于最后是循着表格抵达冰岛黑沙滩,还是因为某个突发奇想拐进了县城的老茶馆——谁在乎呢?人类啊,本来就需要点自我欺骗才能活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