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常熟农商行那座不算起眼的办公楼,我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当时为了给老家的小厂办贷款,我几乎跑遍了苏州的银行,最后却在这家看似“土气”的农商行里找到了转机。那位客户经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居然认真听我讲了半小时关于纺织机械改造的设想,而不是像其他银行那样直接问抵押物价值。
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在六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林立的今天,这些扎根县域的农商行到底靠什么生存?常熟农商行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样本。
表面上看,它和其他农商行没什么不同——服务本地、深耕小微、做“小散”业务。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他们的财报和业务模式,会发现某种近乎“叛逆”的野心。他们早在2016年就率先推出线上小微贷款模式,比很多大行都早。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家总资产刚过3000亿的银行,居然把分支机构开到了湖北、河南、江苏多地。
这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喊着“扎根县域”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向外扩张。我认识的一位支行行长私下吐槽:“不开拓外地市场,怎么消化总行越来越高的利润指标?”这种扩张焦虑背后,是整个农商行体系面临的共同困境——本土市场就那么大,优质客户早被瓜分完了。
说到风控,常熟农商行有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他们宁愿给一个没有抵押物但现金流稳定的小餐馆放贷,也不愿接某些看似光鲜的制造业大单。这种风控哲学来自惨痛教训——2013年当地纺织行业危机时,他们因为过度依赖互保联保差点栽跟头。现在他们的信贷员都要定期去批发市场数人流,去餐馆后厨看剩菜量,这些土办法反而比某些大行的风控模型更管用。
不过最近我倒是有些担忧。看到他们大力推广的“常银快贷”线上产品,虽然效率高了,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在淡化。上周帮朋友咨询贷款,全程手机操作,连个客户经理都没见到。科技固然重要,但农商行最大的优势不就是那份“知根知底”的本地化服务吗?
有时候我觉得,常熟农商行就像个县城里的优等生,既想保持本土特色,又忍不住要和省城的“名校生”们较劲。这种撕裂感反而让它显得真实——毕竟,哪家县域银行不面临这样的身份焦虑呢?
或许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小银行”。它们不是在模仿大行,而是在探索第三条路:比大行更灵活,比网贷更踏实,在科技与人情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这条路能走多远?我也不敢断言。但至少,当大银行们都忙着做“大而全”的时候,还有人在认真思考怎么服务好一个小餐馆老板的贷款需求,这本身就是件值得尊重的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