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年化11.2%的理财产品,眼底闪着那种我熟悉的、属于赌徒的光。这款产品底层资产赫然写着「融资性担保公司增信应收账款」,我捏着酒杯突然觉得喉咙发涩——三年前栽进同类坑里的伤疤,又开始隐隐作痛。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越是包装得花团锦簇的金融创新,骨子里越是古老的庞氏骗局。担保公司本质上就是个信用放大器,但如今某些机构早就把杠杆玩成了杂技——用A项目的保证金给B项目作保,再用C项目的预期收益覆盖前两者的利息,这套俄罗斯套娃游戏让我想起老家那个同时和五个姑娘订婚的浪荡子。
有意思的是,监管部门去年要求所有担保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时,某家知名平台连夜下架了17款产品。你看,真正经得起穿透式监管的底层资产,比情人节晚上的空出租车还难找。更魔幻的是,现在连直播带货的都开始兜售担保贷理财包,主播们用「银行级风控」的话术给韭菜洗脑时,连眼睫毛都不会抖一下。
我见过最精妙的陷阱是某款「教育分期担保理财」——担保公司给培训机构做授信,家长们的学费被打包成资产包,再卖给追求高收益的散户。当培训机构卷款跑路时,担保公司早就通过风险准备金计提规则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最后只剩下维权群里那些拿着空白合同的父母。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所有超过8%的无风险收益产品,本质上都是对认知税的征收。那些把养老金砸进担保贷理财的大爷大妈,和当年在P2P浪潮里狂欢的是同一批人。金融素养不会随着年纪自动增长,但贪婪和恐惧永远在人性里轮回。
现在每当我看到「国资背景」「保险公司承保」这些字样,反而会条件反射地脊背发凉。真正的风控应该像老中医把脉,要能摸出资产包底层那些应收账款究竟是鲜活跳动的现金流,还是靠过桥资金堆砌的僵尸脉搏。
夜深时我常想,这个行业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复杂的金融工程,而是像超市里「保质期」那样的强制标识——请明确告诉投资者,您购买的这份收益,究竟在资产质量恶化前的第几个月会开始发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