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上市公司财报比基金季报还难懂——翻开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下面恨不得藏着半个理财超市。”这话让我想起去年调研某家制造业龙头时,财务总监得意地展示他们用闲置资金购买的七款结构性存款,年化收益比主业毛利率还高两个点。
表面看这无可指摘。现金管理嘛,巴菲特也常年持有大量现金等待机会。但问题在于,当理财收益开始反哺利润表时,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变质。我见过最极端案例是某创业板公司,三年间理财收益贡献了净利润的38%,而研发投入占比却从7%滑到3.2%——这哪是科技企业,分明是挂着上市公司牌照的资管机构。
更吊诡的是,某些公司甚至玩起“存贷双高”的魔术。一边发布公告说拟投入20亿建新产线,转头就看见他们认购了15亿的券商收益凭证。这种精分操作背后,或许藏着不愿说破的真相:管理层对主营业务的增长信心,可能还不如对理财经理的信任来得实在。
当然也有人辩称这是资本效率最大化。但恕我直言,当一家制造企业需要靠买理财产品来维持ROE(净资产收益率)时,本质上已经暴露了产业竞争力的疲软。这就像武林高手不去精进剑法,反而天天琢磨怎么当铺放贷——短期或许能贴补家用,长期看绝对是自废武功。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理财专业户”。他们像是被资本市场的快钱惯坏了,尝过5%无风险收益的甜头后,再也受不了车间里机油的味道。我跟踪过一家原本做精密仪器的公司,五年前理财规模才千万级别,去年竟滚到总资产的27%。期间他们收购过两家游戏公司、投资过新能源汽车,唯独本业的迭代速度慢得像在爬行。
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实体经济的困境。当宏观不确定性加剧时,企业宁愿把真金白银锁在T+0理财里观望,也不敢贸然投入周期长、风险大的技术研发。但这种集体性的保守策略,反而可能加剧产业升级的停滞——所有人都等着别人先趟雷,结果就是整个赛道的内卷化。
说到底,理财本身无罪,危险的是那种把理财当主营的思维惯性。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最后感慨的:“当上市公司开始比我们还擅长玩钱生钱的游戏,要么是金融体系出了bug,要么是产业空心化的先兆。”
或许下次看到某公司炫理财收益时,我们该多问一句:您的主业,还安好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