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一家咖啡厅偶遇老同事老王——这位曾经西装革履的投顾总监,如今正叼着烟头骂娘:”妈的,昨天又接到前公司电话,让我‘配合’给客户推一支庄股。”他弹了弹烟灰,”你知道他们现在的话术多野吗?’国家战略产业’、’内部重组消息’…连我都差点信了。”
这场景让我想起一个行业潜规则:推荐股票本身不假,但”怎么推”才是魔鬼的游乐场。

—
一、”真”与”假”的量子叠加态
国诚投顾这类机构当然能推荐”真股票”——毕竟沪深两市4000多支股票,总有一支明天会涨。但问题在于:
1. 幸存者偏差的魔术:他们绝不会告诉你,同一周推荐给不同客户的可能是20支不同股票。只要其中3支涨了,就能把截图群发给所有客户,配上”实力见证”的红色艺术字。
2. 时间差的收割:去年某券商被曝的操作堪称教科书——周一让核心客户建仓某小盘股,周三通过投顾渠道向散户推荐,周四自己悄然出货。等散户周五看到”精准预测”的捷报时,K线早已是一地鸡毛。
我曾偷偷统计过某知名投顾三个月内的推荐:准确率49.3%,还不如抛硬币——但人家靠会员费早赚麻了。
—
二、那些让你心痒的”证据”有多脆弱
你一定见过这类宣传:
– “某老师受邀参加央视财经访谈”(实则是付费参与的广告时段)
– “客户持仓盈利截图”(PS五分钟搞定,我前司美工能同时做八套不同风格的)
– “私募建仓动向”(真正的主力仓位会通过Level-2数据藏得严严实实,能让你看到的都是想让你看的)
最讽刺的是,某次我司新来的实习生问:”为什么老师自己不全仓买推荐股?”总监笑着拍了拍他肩膀:”小朋友,我们是卖铲子的,何必亲自下场挖金矿?”
—
三、比骗局更可怕的”合法收割”
现在的高阶玩法早已超越”推荐烂股”的初级阶段,而是用专业话术构建认知陷阱:
1. “组合拳”话术:”当前市场处于XX周期,建议配置30%进攻型+50%防御型+20%现金…”听着无比专业,实则这些板块配置比例根本不影响他们赚你的服务费。
2. “免责艺术”:仔细看那些《投资建议书》小字——”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需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决策”…翻译成人话就是:赚了是我牛逼,亏了是你活该。
有个私募朋友跟我说过真相:”散户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确定性幻觉。我们卖的就是一剂精神伟哥。”
—
或许你该试试这个残忍的实验
下次接到投顾电话时,试着反问三个问题:
1. “您推荐的股票,您自己持仓多少?能晒账户吗?”
2. “如果连亏三个月,会全额退费吗?”
3. “贵司分析师去年年薪多少?主要收入来源是客户盈利分成还是服务费?”
我打赌90%的对话会在此刻突然”信号不好”。
(点完咖啡的老王最后说了句大实话:”这行当里,真正靠炒股发财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骗子,一种是假装自己不是骗子的骗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