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打往乡愁的电话
上周回老家收拾旧物,在抽屉角落翻出一张泛黄的北京农商行存折。红色封皮已经褪色,开户网点还写着“海淀区西北旺分理处”——这个名称现在听起来简直像上个世纪的文物。我盯着那个客服热线95526,忽然有种莫名的冲动,想试试这个号码是否还能接通。
说来好笑,我居然真的拨了过去。等待音是那种老式的“嘟—嘟—”声,莫名让人心安。接电话的是个略带口音的女声,语气里的那种质朴热情,瞬间把我拉回了二十年前第一次跟父亲去农商行办业务的下午。那时柜台后的阿姨也是这样,一边打算盘一边用带着玉米茬子味的京腔问:“学生,填单子会不?”
很多人觉得农商行土气——确实,他们的手机银行App体验比不上那些互联网银行流畅,网点装修也还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审美。但你想过没有,这种“滞后性”反而成了某种信任锚点?当所有金融机构都在拼命数字化、去人工化时,农商行那些带着口音的客服,那些坚持用纸笔记账的乡镇网点,反倒成了数字鸿沟里那群人的救命稻草。
我二舅爷今年七十三了,至今坚持每月坐三站公交去农商行取养老金。他说机器屏幕晃眼,而柜台小张能记住他孙子上哪个小学——这种人情联结,哪是刷脸支付能替代的?有时候所谓金融创新,创着创着就把最需要服务的那群人创没了。农商行像是个固执的守夜人,在所有人都追逐元宇宙银行时,它还在给王各庄的李大娘留着手工填写的存款单。

当然这不是说它完美。去年帮我表姐办房贷时,那个材料复杂度简直令人发指——需要村委会证明、邻居作证、甚至还要查祖坟地契(开玩笑的,但差不多这个意思)。他们的风控逻辑还停留在“认识的人比大数据可靠”的阶段,这种矛盾性特别有意思:既要用现代金融工具,又摆脱不了乡土社会的信任模式。
最近听说他们也在搞数字化转型,心里反而有点怅然若失。或许再过几年,那个接通电话就说“您恁好”的客服也会被AI替代吧?到时候我要去哪里听那种带着玉米地里阳光味道的问候呢?
挂掉电话前,我多问了一句西北旺分理处是否还在营业。客服姑娘笑着说早就改成智能网点了,但老员工都调去了新建的养老金融服务中心——你看,有些东西终究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换种方式继续温暖着需要它的人。
(突然想起该问问转账手续费的事,却发现自己举着电话发了十分钟呆。算了,有些电话本来就不该带着目的去打,你说是不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