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手机,看到沪深300又跌了1.2%,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盯着K线图喃喃自语:”这次不一样,政策底已经出现了。”——同样的台词我在2015年、2018年都听过,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复读机。
股市点数根本是当代最成功的集体幻觉。我们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红色,仿佛在解读神谕,实际上不过是在给随机波动强行赋予叙事。记得我第一次炒股时,把技术分析手册当圣经啃,画了满墙的趋势线。结果呢?某天央行突然降准,所有图形都成了废纸。现在想来,那些执着于破位、金叉的日夜里,我们不是在分析市场,而是在给自己制造可控的幻觉——毕竟承认”大部分波动根本无法预测”这件事,对理性人的自尊心打击太大了。
最近创业板单日震荡超过3%成了常态,但真正有趣的是观察人们的反应。我的基金经理朋友开始用”估值重构”这样玄乎的词,而楼下理发店小哥却说得更直白:”不就是韭菜割得太急,连根都刨松了”。有时候非专业人士的直觉反而更接近真相:当所有人都声称看到了”历史性机遇”,往往只是集体焦虑需要个宣泄口。
特别讽刺的是,越是动荡的时候,所谓”专家解读”越像在举行某种驱魔仪式。上周某券商首席在直播里三十七次提到”结构性机会”,却始终不敢说清到底该买什么——这让我想起古罗马的占卜师观察飞鸟内脏时故作高深的表情。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当口,任何个股分析都比不上对政策文件的逐字解读。
或许我们该承认,对股市点数的执着本质上是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求。就像中世纪农民盯着星象预测收成,现代人需要相信那些跳动的数字蕴含着可被破译的密码。但真正的黑色幽默在于:当北上资金连续18天净流入时,你在庆幸”聪明钱”的选择;当它们突然转向时,你又开始质疑这些资金的可靠性——我们永远在事后才找到解释波动的完美叙事。
现在看着交易软件里自选股的一片惨绿,我反而觉得解脱。承认无法预测市场后,终于能看清那些整天谈论点数的人:基金经理需要维持权威感,财经主播需要填充节目时长,而普通散户…或许只是需要个能暂时忘记房贷压力的数字游戏。
(收盘前突然反弹0.8%,完美证明了上述所有观点的正确与荒谬——股市最诚实的时刻,就是它永远在打所有人脸的时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