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南大街的长安银行总部,刚好碰上他们今年的招聘宣讲会。玻璃门里挤满了穿着正装的年轻人,个个眼睛里都闪着光——那种混合着期待、焦虑和一点点迷茫的光。这场景突然把我拉回到七年前刚毕业那会儿,站在同样位置忐忑不安的自己。
说真的,现在年轻人对银行的执念让我有点困惑。明明互联网金融这么火,干嘛非要往传统金融机构挤?直到我和里面一个实习生聊了会儿才明白。那孩子说:“在这儿能摸到钱的温度。”这话听着挺文艺,但细想确实——每天经手的企业贷款可能关系着一个小工厂几十号人的饭碗,给老人家办的养老金可能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依靠。这种实实在在的触感,是数字钱包里跳动的数字给不了的。
不过我得泼点冷水。很多人冲着银行“稳定”来,但现在的银行早不是父母那辈认知中的铁饭碗了。去年我和长安银行的朋友吃饭,他苦笑着说自己现在得同时扮演客服、推销员、数据分析师甚至短视频主播。传统银行业正在数字化转型的浪尖上扑腾,既要守着风控的底线,又要学着用抖音卖理财产品——这种撕裂感,没点心理准备真扛不住。
最让我惊讶的是,现在银行招聘居然把“会跳街舞”、“玩过乐队”写进优先条件。人力总监私下跟我说,他们要的不是只会算账的机器,而是能理解市井烟火气的人。毕竟柜台对面坐着的是凌晨四点起床的菜贩子,是刚拿到第一份工资的外卖小哥,是给孩子攒留学基金的中年夫妇。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再漂亮的财务报表也读不懂人间冷暖。

我认识个长安银行的90后支行长,去年带头做了个“市集贷”项目。他们团队天天泡在回民街、洒金桥这些老集市,给摊主们设计了一套像拼多多一样可以随时借随时还的灵活信贷方案。有个卖甑糕的大姐靠着五千块周转金盘活了生意,现在见到银行的人就往人家手里塞热乎乎的甑糕。这种成就感,恐怕比年终奖数字更让人上瘾。
当然要说现实问题——银行基层员工的薪酬真没传说中那么诱人。前三个月实习期拿着三千多块工资,在西安这种新一线城市付完房租就所剩无几。但有意思的是,留下的人反而说:“在这学会了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比如怎么从投诉客户的骂声里听出真实需求,怎么把复杂的金融条款翻译成大白话,甚至怎么从流水数据里提前发现小微企业经营危机的苗头。
如果说七年前我站在银行门口时,想要的是份体面工作;那现在这些年轻人追求的,可能是种奇妙的“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有稳定的平台托底,却每天面对截然不同的人和事。就像长安银行那栋融合了唐代屋檐和玻璃幕墙的建筑,既守着千年古都的魂,又要装着数字时代的芯。
(写完这篇时收到短信,长安银行给我推送了最新理财产品广告。你看,数字时代的银行连感慨的时间都不给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