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的黄昏:当资本不再相信故事
上个月在陆家嘴某栋摩天楼的顶层酒吧,我目睹了一位连续创业者第三次融资失败后的崩溃。他攥着威士忌杯子的手指关节发白,反复嘟囔着同一句话:“他们现在连PPT都不愿翻到第三页。”窗外金融区的霓虹倒映在杯中的琥珀色液体里,恍惚间竟像极了验尸报告上的荧光标记。
资本市场的体温正在不可逆转地冷却。曾几何时,创业者只需要在咖啡渍斑驳的餐巾纸上画个商业模式就能换来七位数投资,如今即便把市场规模预测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换来的也不过是投资人礼貌性转发的“保持联系”模板邮件。这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某种更深层的范式转移——资本终于撕下了理想主义的面具,露出精算师的本来面目。
我认识的老王去年把公司作价三千万卖给了上市公司,所有人都笑他卖早了。才过九个月,同业某家估值十五亿的独角兽被爆出用ChatGPT生成财务报告。现在老王每天在崇明岛钓鲻鱼,而那些嘲笑他的人正在四处找过桥贷款。资本市场的记忆比金鱼还短,但这次似乎终于学会了疼痛反射。
最讽刺的是,某些投资人开始公开推崇“现金流宗教”。这就像烟鬼突然开始背诵黄帝内经——明明三年前还是他们往每个烧钱换增长的火坑里浇汽油。现在他们端坐在真皮沙发上告诫创业者:“要敬畏商业本质。”殊不知正是他们亲手把商业本质钉死在估值十字架上的。

融资路演越来越像婚恋市场的荒谬剧。创业者要同时扮演预言家、心理学家和魔术师,既要展示TAM(总可寻址市场)的性感曲线,又要论证为什么自己的团队配得上这份性感。某次我亲眼见到投资人要求创始人用塔罗牌测算市场规模,当星星牌出现的刹那,Term Sheet居然真的当场签了下来——金融炼金术终于堕落到了神秘主义阶段。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某个时代的终结。当资本不再为可能性买单,当每个BP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寻找谎言,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疯狂想法反而会被漏筛抛弃。就像十九世纪的淘金热退潮后,留在河床上的不是金粒,而是更适合建造堤坝的粗砾。
玻璃幕墙外的东方明珠塔突然整点熄灭,那位创业者的脸庞彻底隐入黑暗。他最后嘟囔的那句话突然变得清晰:“我们都在给资本讲睡前故事,但现在听众自己先睡着了。”威士忌杯底的冰球发出坍塌的脆响,像某个经济周期终结时的休止符。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