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药企成为赌场:市值狂欢背后的冰冷现实》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盯着手机突然笑出声:”知道吗?现在医药股的K线图比心电图还刺激。”他划拉着屏幕给我看某龙头药企的走势——三个月前还趴在谷底,如今却像坐了火箭般直冲云霄。”知道为什么吗?不是因为研发突破,是他们的PR团队挖来了个网红总监。”
这个荒诞的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基金经理在咖啡机前闲聊:”现在选医药股根本不用看管线,就看谁家老板会上综艺。”当时以为是玩笑,现在想来竟有几分真理。
医药行业的市值游戏早已变了味。你看那些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有几个是靠实打实的创新药撑起来的?更多是靠着”抗癌神药””基因编辑”这类性感概念在资本市场裸泳。我跟踪过某家市值破千亿的药企,他们最赚钱的业务其实是十年前收购的一家葡萄糖注射液厂——这简直像米其林三星餐厅最畅销的是外卖盒饭。
最让我困惑的是投资者的双重标准。同样是被集采压价,外资药企股价应声下跌,国内企业反而能讲出”以价换量”的新故事。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逻辑——芹菜降价时大妈们一拥而上,但谁会为降价的救命药欢呼呢?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股市还停留在菜市场思维。

有个残酷的对比一直扎在我心里。某明星药企市值相当于三个协和医院,但他们的研发投入还不及协和一年的设备采购费。当我们把救命的行业变成资本赌场时,那些真正在实验室里筛化合物的研究员,可能正在为房东又要涨租金发愁。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市值这个指标。它衡量的是资本的贪婪程度而非健康价值,就像用体温计测量道德——数字再漂亮也说明不了什么。下次看到医药市值排行榜时,不妨把屏幕倒过来看:那些跌得最惨的,说不定才是真正在埋头做事的。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个细节:某次行业论坛,讲台上侃侃而谈的CEO们互相吹捧市值,台下有位老院士轻轻摇头:”我评院士时要是比谁论文影响因子总和最高,怕是永远评不上喽。”)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120/